湖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力度的增强,很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挖掘、为所知,并得到了和传承。然而,在民间还有一些流传久远的老手工艺,却因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等原因,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是流传于江永县潇浦、桃川、夏层铺等地的特色小吃,主要材料是面粉,辅料有水、盐,因形状像竹排而得名。属于点心,江永人用排散炒辣椒,还可烹饪出的一常菜。曾经风靡一时,由于劳动强度大、效益不高,如今全县剩下二、三户人家还在,制作排散的技艺在慢慢的消失。
两年前,黄年志把炸排散的工艺传给了弟弟黄健兴,现在黄健兴从和面切条到控制油温,都能信手拈来。
粽子端午节必备。稻草灰粽子,顾名思义,就是用稻草灰水制作加工的粽子,纯手工、无添加、口感绵糯,它比一般粽子更加软糯绵香,有一股天然的清香。因其工艺繁杂而逐渐被现代人所抛弃,如今也是越发难吃到。在郴州,90后回到家乡,重拾祖传老手艺,把手工稻草灰粽传承了下来,被称为“粽子哥”。
在永州部分地区也有稻草灰粽的老手艺,而且是中秋节才有的美食。只要去到农村就能看到、吃到这老手艺的粽子。据说,永州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永州一带已是中秋时分,所以永州人在中秋包粽子以纪念屈原。
近年来,桂阳县流峰镇村民平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物联网+”的脱贫新子。如今,他家的传统“手工稻草香粽”成了郴州地区的“网红粽”。
4个、8个月饼为一捆,油皮纸外头贴着红色方形纸,印着“传统老月饼”的字样,再用粗质麻绳做以捆扎,这便是“老”湘乡人小时候熟悉的传统老式手工月饼的模样。
在湘乡,凭着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对传统的,刘建强一直坚守着手工制作月饼的传统技艺,用上等、原始的食材,经过擀皮、包馅、称重、定型、烘焙……等,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程序制作。这块老月饼,寄托着湘乡人历史文化传承,乡情的存续,满满的小时候味道的,回味无穷。
麦芽糖是一道传统民间小吃,甜而有嚼头,它还有药性,可以助消化,治胃病,深受人们的喜欢。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能听到“叮叮叮”用锤子敲打的声音,那便是卖麦芽糖,也正因此,有些地区麦芽糖还叫“叮叮糖”,可以用现金买、还可以用大米换。现在,能吃上一口手工制成的麦芽糖也是一种奢侈。
麦芽糖制作程序复杂,是用小麦和糯米、经过加工、发酵、过滤糖渣、熬汁成糊,再经过反复拉丝而成,制作过程对温度,火候、力道等都非常讲究。
浏阳70岁的老师傅曾凡明依然着手工制糖,传统的麦芽糖制作工艺就是这样反复拉丝一样拉扯出来的,口感细腻, 又甜又有嚼头。图/彭红霞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打铁先要本身硬”。打铁――这门最具农耕文明的代表技艺之一。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那时,铁匠铺遍及每个乡村,到处可见炉火通红、铁锤叮当、火花四溅的景象。如今,随着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家务农人员的减少,加之现代农机用具的广泛使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传统的铁匠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老铁匠唐来保正在锻造铁制用具。唐来保19岁开始,用精湛手艺为四周乡邻打造了成千上万的农具。在45年的火花四溅和叮叮当当的韵律中,年轻的小伙如今已经60多岁,却依然用双手延续和传承着这一古老职业。
竹编,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其工艺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竹编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工艺过程复杂。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
张家界市慈利县李宜村,从18岁就开始竹编学艺生涯,至今已33年。踏入竹编的大门之后,一直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痴心于竹编艺术研究,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完善竹编技艺,诠释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工匠”,很好地传承了竹编技艺。
在永州冷水滩、东安等地,每年“二八”赶社日,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琳琅满目。箩筐、凉席、竹筛等。
在永州冷水滩、东安等地,每年“二八”赶社日,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琳琅满目。簸箕、竹篓、鱼篓等竹制用品。
红网,湖南省委、省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网站。中国网站新闻综合影响力十强、中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巅峰小保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