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份报告称,中国经济总量2019年便可超过欧元区19国之和,这也再度引发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越美国的议论。
此前,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到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何看待这种预测呢?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王孜弘研究员做客中国社科院—上海市上海研究院“智库大讲堂”,结合个人多年研究对这一热点话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崛起与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只看P值一个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对P进行更细化的分析,并将中国的崛起放界视角中看待。
关于中美经济,一个常常被热议的数据是平价购买力:按世界银行2017年6月数据计,中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6.78万亿国际元,美国则为16.69万亿国际元。如此来看,中国不是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了吗?对此,王孜弘认为,评价购买力确实是一种计算方法,但其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忽略非贸易行为的影响,通常会存在落后地区的高估倾向,更重要的是,它用物价代替汇率,但现实中不存在以此进行的交易与汇率形成,因此,在判定综合经济实力时并不适用。这也正是我国通常对此反应比较冷谈甚至“不认可”的原因。
他表示,1977年,中国P总量为1749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九,美国的P总量为2.086万亿美元。2016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P约为11.2万亿美元,美国P约为18.6万亿美元。如果将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置于世界视角中观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有诸多特色:
1、这是一个中美两国P总值均实现快速增值,从而将其他经济体远甩其后的过程,而非中国独快的过程;
他表示,除了观察P总值外,还应当对于体现民生基础的人均P、以及体现(劳力)投入效率就业者人均P给予关注。
他认为,在推断中国P何时超越美国之时,应观察中美P差距是否出现或何时出现趋势性缩小。观察中美经济数据,可能还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长期形成的人口格局与消费方式了最终产品与服务中所含的P项的增加,使P值无法充分体现中国的建设成就。
其次,对于从封闭的中国经济而言,还需要不断地适应并服从外部已有的规则与,但充分利用外部要素却需要时间。
最后,中国经济在崛起的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水平也有所上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增强,这些使世界经济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他认为,只有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和平发展与中美经济实力对比,才更容易把握自己,既不必过高估计美国也不用过低估计自己,在此基础上谈论超越美国才能更有底气。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