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经济 > 正文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类别:永州经济 日期:2018-3-25 4:30:19 人气: 来源: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湖南的母亲河。流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区域内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人文厚重、交通便利,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流域资源和生态问题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为探索流域科学发展径,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区域协调的美好家园,打造“东方莱茵河”,支撑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子,根据省委、省“四化两型”战略要求和《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特制订本规划,作为指导流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以及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湖南境内降雨汇入湘江的区域,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包括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永州、娄底、邵阳、岳阳等9市67个县市区,面积8.5万平方公里。

  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耒阳市

  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

  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江华县

  湘江流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黄金地带,既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1.自然地理概况。湘江在湖南境内干流全长670公里,拥有大小支流1300多条,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整个流域属于太平洋季风湿润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资源禀赋优良,矿产丰富,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54.4%。

  2.经济社会现状。湘江流域是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集中区和引领区,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化工、钢铁、有色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220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842亿元,人口总量377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6.7%、82.2%和57.3%,城镇化率47.2%。

  从自然条件看,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较多,影响流域发展;从发展水平看,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重化工业比例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欠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亟待改善;从资源看,流域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重金属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体制机制看,流域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上下游联动协作机制有待形成,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与开发建设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从宏观看,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低碳产业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湘江流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湘江流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国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为湘江流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为湘江流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流域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顶层规划引导、生态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灾减灾体系、生态体系、特色城镇体系、两型产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和历史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化,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湖南的黄金水道、产业主轴、文化长廊、生态家园,构建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东方莱茵河”,为全国内河流域地区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实现流域居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资源承载能力和容量为依据,稳步推进流域开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流域有序发展。

  空间优化,城乡协同。立足流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化流域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加快空间资源、城乡资源共享互补,以城带乡,构建流域新型城乡体系,逐步实现流域空间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优先,人水和谐。为主,强化生态修复,减少人为,自然山水地貌,提高资源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湘江与洞庭湖、长江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标本兼治,综合开发。点源、面源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开发和治理相统一,注重源头减污,实施生态、防洪、农业、航运、发电、供水、旅游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开发,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科学进行功能分区,形成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率先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人水和谐相处的流域科学发展模式,建成健康湘江、富庶湘江、和谐湘江和丰盈湘江。

  健康湘江。突出资源节约和友好,加快整治和生态修复,建设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流域生态带。到2020年,流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大幅降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分别达95%和100%。

  富庶湘江。着力提高发展水平,加快流域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全面提高经济总量、均量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流域经济带。到2020年,流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100元,人均财政总收入64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00元。

  和谐湘江。加快流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安居乐业、幸福文明的流域宜居带。到2020年,流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25%以上,城乡三项保险参保率达100%。

  丰盈湘江。综合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加快河道整治和航电枢纽建设,提高可用水量,建设水量充沛、水运发达的流域交通带。到2020年,流域水运货运量占综合运输货运量的15%,千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717公里,总用水量185亿立方米。

  明确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清晰、集约、高效、和谐的流域空间开发新格局,打造以流域为特征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

  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核心,以衡阳、郴州、永州、娄底等四个次级中心城市为支撑极点,以京港澳、娄邵永、潭娄邵、衡永等四条交通走廊为轴线,着力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实现核心带动,极点联动,轴线. 构建以“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

  以基本农田为基础,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娄邵衡永丘岗节水农业区、南岭-罗霄山山地农业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以南岭、幕阜-罗霄山、雪峰山等自然山体为生态屏障,以东江湖、水府庙、株树桥、欧阳海和涔天河五大水库为重要水源地和湿地,以湘江干流及其十大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为生态廊道,构筑山体、水体、农田与湿地相连的生态空间格局,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维系流域水体安全,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包括长株潭、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开发强度较高,工业化、城镇化较发达的县市区,其他县市城关镇、重点镇以及点状分布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等。

  统筹国土开发。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居住等建设空间,压缩并修复采掘业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构建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镇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提升发展质量。遵循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促进人口聚集。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有序吸纳农村人口转移。

  包括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外围地区、湘中湘南丘岗地区、南岭罗霄山地农业带等。鼓励农业开发,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加强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以及水源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耕地。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快中低产田;严格控制区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切实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实现区内耕地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绿色农产品建设,加强农业和监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就业和增收空间。

  包括南岭山地、罗霄—幕阜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及各类自然区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和重要水源地等。

  实施严格。对各类区实行强制性,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原、完整性的干扰。除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建设活动外,严禁毁林开荒、无序采矿、放牧、砍伐、采石、取土及其它开发活动。搬迁或关闭区域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现有工矿企业,拆除违反规划建设的各类设施。

  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在源头和上游地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非性砍伐;实施水土流失预防和生态修复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大矿山整治修复力度,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滥采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走廊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科学布局设施建设。在充分保育前提下,设施建设应避开生态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和繁衍空间。

  合理发展适宜产业。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现代农业、资源开采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严禁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中上游地区实行据点式开发和点轴开发,在重点发展衡阳、郴州、永州、娄底等中心城市的基础上,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加快区内京港澳、二广、泉南、厦蓉等经济轴带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北部湾的经济联系。引导下游地区由点轴开发模式向网络开发模式提升,深化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把握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加强与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联系,提高地区性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上中下游地区互融互通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实现流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加快航运、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网络建设,促进湘南三市、娄底与长株潭地区之间形成快捷、高效的交通通道,打通与粤港澳、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区际的往来通道,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中上游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在生态的前提下,促进产业适度集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及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下游地区依托科技智力优势及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体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扎实推进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增强水资源全面保障、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

  加快涔天河水库扩建,强化东江湖、欧阳海、水府庙等水库联合调度,在流域中上游加快建设一批中型水库,不断强化区域调蓄和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全流域水资源科学调控体系,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水平,下游河道内重要节点的最小径流量,加大湘南地区、衡邵娄丘陵地带与湘江沿岸等局部缺水区域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增强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沿湘江两岸新建提引工程解决局部地区缺水问题。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针对性地实施已有水利工程的扩源和功能调整,提升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

  继续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增强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在粮食主产区,新建扩建一批灌区工程,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开展中小型水库建设,提高区域灌溉率。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和小水渠等工程建设。

  加大现有城镇水源地挖潜,新建一批城镇供水工程,提升蓄供水能力。优化水源结构,逐步推进城市应急储备水源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的重要城市,规划建设多水源及应急水源工程。合理控制流域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快开展东江水直饮工程和株树桥水库水源直饮工程的规划建设。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全面保障流域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各地根据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编制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加强流域内已建大中型灌区节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节水示范,推进农业节水。加大工业节水技术,在电力、冶金、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推广成套节水、水回收再利用、水网络集成等先进技术;制定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加强对企业用水目标管理和考核,推进工业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城镇生活节水。逐步实现中心城市及县城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利用水平。建立区域用水指标考核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

  优化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制定水资源紧缺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和水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推进流域航运、生态、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等联调机制建设。

  在湘江主要支流上新建扩建防洪水库,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干流防洪压力。完善预报系统,优化调度预案,充分发挥东江、双牌、水府庙、欧阳海等大中型水库的防洪效益。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

  流域干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堤防为主,根据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建设流域内分等级堤防,并配合河道整治,满足防洪要求。

  在城西垸、北湖垸、义合垸等蓄洪垸的基础上,规划许家洲、回龙、胜利、联合等一般垸作为蓄洪垸备用。

  完善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和流域防御洪水方案,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整合水文、气象灾害、国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加强堤防工程、水库和蓄滞洪区的巡查和信息报送,建立健全流域监测预警系统。编制重点地区山害防御预案。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

  加强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区域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节水体系三位一体的抗旱系统,实施水源工程、灌溉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增强抗旱减灾能力。保障各断面最小流量,满足沿河两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要求。

  控制流域排污总量,加强流域整治,饮用水源地,实现流域质量全面达标。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提升流域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河流健康和流域生态安全。

  区。主要为源头水域,按《地表水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进行严格。该区以区河段为核心,严格按照一级区、二级区和准区标准实施和管理,与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已建排污口。

  保留区。原则上保留现状,不予开发利用,不得增设排污口,水质标准按现状水质类别控制。该区以保留区河段为核心,严格依据水容量实施管理,将现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

  开发利用区。具体开发活动须服从二级区划的功能分区要求,严格按二级区划分类分别执行相应的水质标准。该区以开发利用区河段为核心,建设滨水生态经济带,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和修复,严格控制排污总量。

  缓冲区。不得增设排污口,水质标准按实际需要执行相关水质标准或按现状控制,从事对水资源质量有影响的开发利用活动必须经流域管理机构批准。该区以缓冲区河段为核心,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明确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水质监督管理。

  湘江东安~永州保留区、湘江永州~衡南保留区、湘江衡阳~株洲保留区、湘江望城~湘阴保留区、潇水江华~永州保留区、舂陵水蓝山~常宁保留区、蒸水邵东~衡阳县保留区、蒸水衡阳县~衡阳市保留区、耒水郴州~耒阳保留区、耒水耒阳~衡阳保留区、洣水炎陵~衡山保留区、渌水醴陵~株洲保留区、涓水衡山~湘潭保留区、涟水涟源~娄底保留区、涟水娄底~湘乡保留区、涟水湘乡~湘潭保留区

  严格地下水和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审批工作,水源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推进水源地整治、恢复和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水源区外汇水区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健全饮用水水源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预警。严格地下水,加强执法,限期治理地下水污染隐患。

  实施工业废水综合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修复。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确保湘江流域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和控制。对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汞、镉、铅、砷、铬、锑等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确保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所属水功能区的管理目标,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截污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采取除磷脱氮工艺,所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均实施在线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2020年达到95%以上。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加强流域畜牧水产养殖管理,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推广污水净化和沼气利用设施。

  湘江干支流区域。发挥洪水调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围垦湖泊,推进河湖港山塘水库清淤、季节性休渔和血防等工作,恢复扩大水面和湿地。

  南岭、雪峰、罗霄-幕阜山区域。发挥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加大森林植被力度,防止资源过度开发,恢复天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滥采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生态走廊、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森林生态系统。严格流域内森林公园、自然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平原绿化为主,辅以道(河岸)防护林及村镇景观林建设,培育和种植优质人工林,科学调整森林生态防护功能、生态景观功能和碳汇功能。实行合理间伐,杜绝乱砍滥伐现象。

  农田生态系统。加强农田生物系统、农田基础设施、农田生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乡镇土地整理,提高农田使用效率,形成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绿色农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开展湿地与恢复、科学研究与普及等工作。开发利用区河段建设水生态循环系统,保留和恢复滩涂湿地。洲岛居民实行移民搬迁,、重建、恢复湿地功能,将重要的动植物栖息湿地划为湿地区。

  城市生态系统。推进城镇绿化建设,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建设湘江沿岸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逐步提升湘江沿岸城市生态质量,改善人居,建设流域宜居城镇群。支持一批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系统、和遗传基因多样性。开展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规范野生和转基因种源管理,预防和控制外来有害入侵,非法采集和猎捕重点。实行就地和迁地相结合,建设珍稀植物迁地保育,提升生物多样性能力。

  建设资源战略储备。加强种质资源,建设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调整苗木品种和结构,繁育名、特、优珍贵树种。建设森林培育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区、中长期用材林经营区、珍贵树种培育区、特色经济林和生物质能源。

  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火电、造纸、纺织印染、化工、冶金、有色、建材、食品加工、制革、饮料制造等重点行业减排。推进重点工矿区综合整治,实施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

  加强流域水综合治理,推进重点工矿区综合整治。实施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强化大气污染控制。严控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大力推广工厂化可持续性建筑。调整能源结构,实行节能降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制订土壤分区控制、利用、修复和政策,对重点区和浓度高值区进行加密监测、监测和风险评估,未经风险评估和修复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防止污染场地不当开发造成污染事件。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菜篮子的污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土壤质量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

  开展农村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以及对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整治。加强乡镇工矿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污染整治,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探索堆肥等综合利用和就地处理模式。

  制定健康湘江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湘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纳污制度等红线,组织实施水质工程、重点工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农村综合整治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工程和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创建美好生态。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着力打造亲水宜居、富有活力、彰显文化的滨江特色城镇带。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城镇化地区经济要素集聚功能,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长株潭城市群以及衡阳、郴州、永州、娄底等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功能,引导人口向经济密集地区集中。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约束,提高流域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引导城镇空间增长,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严格限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提质发展。

  增加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增强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设施水平;积极城市生态,优化城市开敞空间,打造绿色生态城镇;有序推进旧城与整治,注重城市文化与传承,彰显城市发展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建设宜居城镇。

  增强流域要素集聚功能,强化流域在全省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流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55%,2020年达60%。

  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提高城市首位度;着力推进有条件的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对有实力的县实行县改市或县改区。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1个,100-300万的城市4个,50-100万的城市8个,20-50万的城市6个,不足20万的城市7个。

  近期扩点为区,优先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以及衡阳、郴州、永州、娄底四个次中心城市;中期连区成带,形成依托湘江干流和京港澳交通走廊的“人”字型骨架;远期接带成网,流域枝状结构与交通网状结构相融合,形成“一核四极四轴”城镇空间网络。

  增强长株潭辐射带动力。强化长沙、株洲、湘潭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发展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推进次中心城市转型升级。加速衡阳、郴州、永州、娄底四个次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培育地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

  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依托现有交通区位与产业基础,重点培育一批新兴工业小城镇;依托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镇;依托现有农地资源与农业优势,重点提升一批现代农业小城镇。

  打造现代滨江都市,充分利用滨水岸线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开发价值,强化建筑形态、开敞空间、城市标志的设计引导,围绕功能提升与更新,塑造城市魅力。打造悠闲滨江村镇,强调空间功能的生活化与空间景观的宜人化,彰显江南丘陵与平湖区村镇空间特色。打造自然滨江郊野,融合自然山水景观与田园风光,在沿岸平坦地带培育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农业,在沿岸山区丘陵地带塑造山水交融的魅力景致。形成农田丘岗为底、湘江为带、城市村镇为珠,城市-村镇-郊野相间的式链带空间结构。

  洲岛资源,修复生态景观。改善天然洲岛生态植被,加强被、被污染洲岛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龙洲、傅家洲、柳叶洲、柏家洲、鹅洲等生态景观型洲岛。加强洲岛开发利用管控,严格开发建设规划设计管理,严禁挖沙、堆填等洲岛资源的行为,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深入开展整治工作。利用洲岛空间,营造公共休闲场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月亮岛、橘子洲、巴溪洲、兴马洲、杨梅洲、古桑洲、空洲岛、大洲岛、东洲岛、巴洲岛等生态休闲开发型洲岛。

  强化城市节点设计,以水系为纽带,城乡叙事空间,抒写湘水文化故事,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加强沿江风光带建设,创造生活休闲空间;安排各种节庆活动以及休闲散步、水上运动等日常活动,增强滨水区活力;合理组织滨水区内部与外部交通,增强滨水区与城镇其他地区之间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加强滨水区内部慢行系统的设计。

  沿岸城镇建筑高度,加强天际轮廓线引导;塑造沿岸建筑景观层次,创造更多临水景观面;建筑组合疏密有致,虚实空间交错过渡;预留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视觉通廊,加强滨水景观渗透;强化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彰显湖湘特色。

  编制流域乡村综合整治规划,有序引导生态移民与迁村并点,转移、迁并生态脆弱区及灾害频发区农村居民点,改善农民条件。加大流域村庄综合整治力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人居。强化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山-水-田-林-居”相嵌的村落格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地域特色的传统村庄。

  推行差别化的乡村综合整治。下游城市化地区重点围绕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布局,改善农村居住质量。中游农产品主导区重点围绕农地综合整治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农业规模化与居住集中化,以利益杠杆推进宅空间向农业生产功能置换。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围绕生态移民与村庄拆并,逐步减少宅空间,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生态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鼓励先行先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导向型、现代农业导向型示范村庄,积极推广典型模范村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种植化、农产品生产规模化,鼓励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全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具有流域特色、覆盖全域、多规协调的统筹城乡规划体系,编制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要素融合渗透。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城乡交通对接工程,构建广覆盖、高对接的城乡统筹交通系统。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建成城乡均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高效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

  把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产业的“两型”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滨江特色,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把湘江流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两型”产业发展区。

  长株潭都市农业圈。重点发展优质稻、蔬菜、花卉、特色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中心。

  娄邵衡永丘岗农业区。衡永突出发展粮油、禽畜、林草、果蔬生产和深加工,打造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娄邵突出发展优质稻米、草食动物、特色蔬果、中药材、竹木、乳业、油茶等,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果木林和绿色药材、特色水果、经济作物等,积极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集中。

  长株潭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沙强化科技教育、文化创意和商贸物流等功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株洲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服饰、有色深加工、基础化工、新能源、现代医药等;湘潭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皮革等传统产业。

  衡阳、郴州、永州、娄底。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振兴老工业。衡阳重点发展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矿产开发及深加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娄底重点发展精品钢材,汽车板和电工钢及其配套产业,工程机械、特种汽车和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郴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能源、新型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永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机电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建材、轻纺等产业。

  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领域。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长沙金霞、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物流园区,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项物流。金融保险,重点发展总部金融,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金融一体化进程。商务服务,大力发展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经纪、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专业和中介服务业,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以及科技博览、动漫展览、汽车展览等会展服务,重点把长株潭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打造长沙梅溪湖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长沙动漫。

  按照“主业集中、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建设包括工业集中区在内的流域产业园区体系。大力扶持国家级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省级产业园区扩规晋级,规范发展工业集中区,加快提质升级。长株潭地区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衡阳、郴州、永州、娄底等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和特色专业园区。

  引导园区专业化发展,加强园区间紧密联系,提高流域融合度和关联度。加强长株潭地区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建设,突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湘南三市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积极建设娄底新材料、新能源和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等园区。

  推动园区“两型”发展,提高园区资源集约利用率。引导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归并,实行城区园区一盘棋的大园区模式。规范园区管理制度,根据需要在工业集中区规划设立省级园区,推进重点工业集中区规范发展和提质升格。提高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土地、投融资、产业配套、物流成本、人力资源及政务等综合配套优势。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四化两型”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共享,完善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科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加快推进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显著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应用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城市矿产、再制造以及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等产业,重点建设汨罗、永兴国家城市矿产示范,长沙(浏阳、宁乡)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等。

  加快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引导区域内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创建一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园区。加快推进一批风能、生物质能等集中式发电项目。

  整合流域自然、人文、经济资源,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布局和联动协作,突出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打造国内知名的江河旅游目的地。

  1.绿色:湘江生态旅游。以绿色湘江为主题,沿岸自然生态景观为背景,打造流域生态旅游,重点建设东洞庭湖、桃源洞、舜皇山等国家自然区,大围山、云阳等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山等国家地质公园,酒埠江、斜坡堰水库等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千龙湖等国家湿地公园。以流域生态旅游带建设为平台,通过丰富的岸线形式和绿地景观,建设连接干流6市并集旅游、运动、休闲、交通、防洪和基础设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大道。加快联通节点和节线工程建设,完善流域各地绿道工程,优化沿江道、沿线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

  2.红色:文化旅游。以伟人故居为核心,相关红色旅游景点,加强红色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多样化建设,推动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与产业联动。精心打造以韶山为中心的“故里红三角”旅游区,重点建设以故居为代表的红色名人故居,秋收起义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旧址、沈家大屋为代表的重大事件纪念地,茶陵县第一个红色、湘南年关指挥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旧址,长沙烈士纪念塔为代表的红色纪念标志四大类旅游产品,推动红色旅游的品牌建设,形成流域整体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3.蓝色:水上休闲旅游。依托湘江水系,以干流及延伸段为景观主轴,沿线地标、景点、古城古镇和洲岛等景观,大力发展湘江轮渡游,在条件适宜的湖泊、水库、河段发展游艇、摩托艇、水上自行车、划龙舟等多种参与性活动。重点开发月亮岛、橘子洲、巴溪洲、兴马洲、杨梅洲、古桑洲、空洲岛等洲滩度假休闲旅游。

  4.古铜色:湖湘文化旅游。发展炎帝陵、舜帝陵等谒祖旅游,抓好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深度开发寻根祭祖、古迹遗产旅游精品线。围绕屈原、周敦颐、曾国藩等湖湘名人历史踪迹,抓好湖湘人文历史景区(点)开发与优化。重视非物质遗产旅游开发,建立非物质遗产综合展示馆,开展主题旅游活动,重点打造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县。

  5.金:教文化旅游。以教圣地南岳衡山为核心,以南岳大庙、祝圣寺,长沙开福寺、麓山寺、戴公庙,宁乡密印寺,云阳山紫霞观,资兴寿,宁远文庙,株洲伏波庙,汨罗普德观等为依托,挖掘和利用千年古刹教文化资源,在尊重和各教差异性的基础上,整合流域各种教文化资源,推动流域教旅游资源大组团,推介教文化旅游新亮点。加强与周边区域教文化景点的互动,提升湘江教文化旅游品位。

  完善湘江流域景点规划和线设计,整合旅游资源,提高开发水平,将长沙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重点开发与推广以湘江洲岛游、湖湘文化线条湘江精品旅游线。支持东江湖、花明楼、炎帝陵—神农谷等创建国家5旅游区,争取湘江流域5旅游区在2020年达到7-8个。重点推进大湘江低碳绿道、大长沙旅游区、大韶山旅游区、大南岳旅游区、大东江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快可通航河流的开发利用,打造连接沿岸城市景观、旅游景点的流域水上休闲旅游航线。完成高速公与主要交通干线直通主要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开通乡村旅游巴士,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周边主要旅游区(点)和乡村旅游点实现顺畅连接。

  积极推进以湘菜为主打品牌的旅游餐饮,制定湘江旅游美食名店、名菜、名小吃标准,促进中小型特色餐饮企业形成企业连锁或联盟,推动旅游餐饮休闲化发展,建设一批湘菜名城、名县、名镇。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酒店,对经济型连锁酒店、青年旅舍、乡村客栈、农家乐、自驾营地等住宿设施的建设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引导。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饭店实行品牌化扩张、连锁化经营。

  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交易中心、特色旅游商贸街区、特色旅游购物街区。整理湘江特色旅游商品名录,重点扶持培育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等湘字号旅游商品。

  壮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娱乐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策划一批以湘江为主题的精品文化娱乐节目,打造一批集酒吧、歌厅、茶楼等于一体的文化娱乐街区,塑造全国知名的“快乐湘江”。

  国际旅游新趋势,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中外合资旅行社,探索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强强联合,逐步建立跨国界、跨地区的湘江旅游营销网络,增强海外市场营销力量,拓展营销渠道,吸引和挖掘潜在客源。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大旅游信息力度,提升旅游政务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应用广泛、质量标准健全的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旅游安全管理体系。

  积极挖掘湘江水系航运潜力,进一步完善铁、公、水运、航空和管道相结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对外大、对内大循环的交通大格局,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将航道整治与流量调节相结合,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到2020年,湘江干流苹岛至长沙河段,全面完成水位相互衔接的潇湘、浯溪、归阳、近尾洲、土谷塘、大源渡、株洲和长沙等8个梯级枢纽建设及各已建枢纽船闸的扩容,使湘江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717公里,其中苹岛—衡阳278公里为III级航道,衡阳—株洲158公里为Ⅱ级航道,株洲—城陵矶281公里为Ⅱ级及以上航道。尽快实现苹岛至衡阳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衡阳至城陵矶可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目标。干流与主要支流航运协同发展,建成浏阳河(浏阳-湘江)、耒水(衡阳-永兴)、渌水(醴陵-湘江)、洣水(茶陵-湘江)、潇水(道县-湘江)等在内的300吨级以上支线航道,实现涟水复航。加强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湘桂运河的规划论证。

  统一规划管理利用岸线资源,对流域内河道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建设以长株潭组合港为主体,以岳阳湘阴港、衡阳港、永州港及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的湘江港口体系。完善港口基础设施,调整港区功能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级泊位,形成流域集装箱、粮食、煤炭、金属矿石、钢材、大重件和液体散货等专业化运输体系,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布局建设一批便捷适用的水上旅游客运码头。

  加快高速公建设,高效连通流域重要城市,构筑流域对外高速通道。到2020年,力争全面形成“两环五纵七横”为骨架的高速公网。“两环”即长沙绕城高速与长株潭大外环;“五纵”即平汝、京港澳、岳临(京港澳复线)、益娄衡、二广高速公;“七横”即平益、浏花(浏阳-慈利)、沪昆、长韶娄、衡邵、泉南、厦蓉高速公。按照“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增强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各级公建设,二级以上公通达所有县(市、区)。推进县道、乡道、村道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协调,建设各市湘江风光带的交通走廊;完善毗邻行政区域网衔接配套,提升网络畅达水平。

  全力推进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京广、沪昆两条客运专线组成的“一纵一横”高速铁客运网,实现流域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成渝、环渤海等各大经济区高速畅达。形成流域“三纵三横”普速铁网,三纵即京广、洛湛、安张衡(张家界-娄底-衡阳)铁,三横即沪昆、怀邵衡吉、湘桂铁,铁网规模与质量均显著提高。建成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大力推进城际铁建设,构建流域城市间快速客运通道,加快长沙地铁建设。

  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域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区域支线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综合航空运输网络。到2020年,黄花机场实现东扩、建成第4航站楼,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提高机场货运吞吐能力,建设全国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力争进入全球百强机场;有序发展支线机场,建成一批通用机场。

  加强各层次交通枢纽建设,有机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流域客货集疏运网络,促进交通、产业、城市协调联动发展。客运方面,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统筹各类交通方式,构建换乘便捷、集散高效的综合性客运枢纽体系。货运方面,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强以港口、铁和公货运站、物流园区、煤炭储备等为主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配套和完善各类物流服务,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形成高效快捷的集疏运网络和配送系统。根据需要,在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公、铁货运专线 湘江流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充分挖掘水运潜力,进一步提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比重,加快节约型交通方式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慢行通道系统与休闲旅游区慢行休闲道系统建设,全面提高绿色交通比重。加强交通运输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应用清洁环保交通技术和装备。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以西气东输工程为契机,争取国家重点油气管道布局,提高管道运输的占比。

  积极发展国际航空运输,拓展国际航线。有机衔接航空、高铁及其他运输方式,积极建设长株潭临空经济区,加快打造黄花国际机场国际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航空运输辐射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江海联运,努力开拓湘江国际水运航线,提高湘江航道国际化货运能力。加快大通关建设,建立和完善大通关平台,促进本地口岸与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口岸的合作对接,加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

  设立湘江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湘江中的重大事项。县级以上人民发展和、水利、、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湘江的有关工作。

  建立湘江目标责任年度考核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湘江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湘江流域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理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污染防治、水域岸线、生态以及涉及湘江的其他活动。严格执行《湖南省湘江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加大部门行政执法和部门间联合执度,强化对流域污染物排放、流域水质、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强化流域内地方的责任,采取签订合作协议、举行联席会议、联合管理、信息共享等方式,开展湘江事务的跨行政区域合作,形成流域综合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污染事故通报机制、协同治污机制、纠纷仲裁制度等,促进防灾减灾、防污治污、水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上下游联动。

  按照“标准统一、信息共享、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的要求,建设流域多功能综合性数据采集网络系统、综合数据库系统、指挥与决策支持平台、服务平台,实现流域水资源、环保、生态、交通、物流、旅游、水利工程等信息共享,为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参与制度,引导、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湘江。湘江中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加大流域城镇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企业信息公开力度,扩大知情权。

  建立健全上下游水体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和补偿机制。尽快启动生态补偿试点,积极争取湘江流域纳入国家级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推行水权交易、绿色生态产品认证制度等。建立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构建碳汇交易市场体系。

  资源产权、价格形成制度,探索建立统一、、有序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理顺能源、矿产品价格,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恢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绿色电价机制。加快培育水商品交换和水权交易市场,深化水价和供水体制,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

  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配套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流域内率先试点绿色税收制度,将资源税征收对象扩大到矿产资源和非矿产资源,调整税率和课税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试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生态补偿税等专项新税种。

  整合金融资源,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发行私募债、市政债,试点发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专项债券。实行绿色信贷制度,积极开展碳金融试点。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促进形成引导、市场推进、社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格局。

  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国际知名环保企业在污染防治体系建设、节能环保、循环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办好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争取外国、国际组织对流域生态与建设的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更多用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推进防治结合,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快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提高设备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株洲市等试点地区和医院,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

  加大公益性公共文化投入,加快构建发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探索建立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

  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强化湘江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协作、资源共享、制度对接,统筹推进湘江流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开发和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的实施。

  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提出评估监测报告和对策措施,并向省人民报告。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湘江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打造人水和谐、生机勃勃的秀美湘江。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