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酒席中,只要有舅公参与的,舅公都必须坐上席的,这种“尊舅”的表亲关系得到了整个客家地区的认可。客家人特别“舅公”(包括舅公,舅舅,妻舅等,客家人有母从子称的风俗,即丈夫的舅舅,丈夫是称为舅舅,而妻子及儿女则称舅公),一般认为亲友圈中,“舅公”的最大,客家祖先甚至把“舅公”的地位与天上的“雷公”等同起来,有古话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可见“舅公”在客家目中很有分量的,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风俗学问?大家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在客家的婚姻仪式中,外甥结婚,按风俗,舅公是一定要坐主宾席的。在举行婚礼当天,舅公要在婚礼厅堂显眼处挂上一块牌匾,外甥的名号以及诸如“百年好合”、“龙凤呈祥”之类的吉祥语。挂匾时,舅公口中还需不停诵念吉祥祝词。这一仪式俗称“挂号牌”,这种习俗的荣誉,在客家家族,唯有“舅公”方可享受。
在客家人嫁女儿的送嫁队伍中,最重要的角色是“送嫁舅”,也就是新娘的弟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如果没有亲弟弟,也要请自己的堂弟代替。“送嫁舅”是嘉宾中的“贵族”嘉宾,新郎对他必须特别地与热情,不可有丝毫怠慢。无论“送嫁舅”有多么顽皮,新郎和男方家人都必须和礼让,新郎还要封一个专项红包给“送嫁舅”,名为“舅爷钱”。
起源于母系氏族制的风俗,早期存在于舅甥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和义务,舅舅是甥儿、甥女最亲的男性长辈,与姐妹一起承担抚养和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义务,年老后则由甥儿、甥女供养,社会职位(酋长、祭师等)和个人财产也由甥儿、甥女继承。舅权在母系社会从属于母权,在父系社会里却只是一种母系制度的残留,但在客家家族,这一传统被传承下来。
小编获悉,“尊舅”的传统在客家家族得以传承主要的原因是,客家人的祖先忙于奔走,寻找合适耕种、生活、传承发展家族的适居之地,导致留守族人的减弱,这时候留守族人特别需要联合其他家族来增强自身的实利,以自身家族的发展。
另外,“客在异乡”的发展早期,必然根基不稳,同样更多的支持,所以客家人特别重视与母氏家族的关系,“尊舅”是维持与母氏家族关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家族”(自身家族、妻氏家族、母氏家族等)大同生活的基本“礼”仪。
客家人非常讲究“规矩”,做事有板有眼、有依有规、套行事,是客家人为人处事的显著特点。自幼接受“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可使客家子孙都养成“尊老、敬老”“遵法守纪”的良好习惯。
客家地区曾经人多地少,导致及资源紧迫,争执、冲突时有发生,但客家人集体性现象却很少发生,因为小打小闹的的事件,会有族、德望者主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以促成双方和解。如问题性质严重,乡规、乡约无法调停的,客家人一般都交由依理,并给予全力协助,守法守规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当地人有“元宵大过年”的说法,每逢正月十五早上,村妇们挑着装有拜祭供品的篮子去拜福仙娘娘,祈福求安。放花炮、舞醒狮、分烧肉。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