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僧俗群众一惯重,淡现实。人们把所受和不幸解释为前世所致,的都会在得到相应的,这种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慈悲乃拉卜楞人人生的开端。
诞生礼仪是人生中的开端之礼,自古以来拉卜楞的生活区域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口死亡率高的惊人,为了找到现实的补差,于是就产生了求子礼仪和孕期礼仪,而这些礼仪又和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拉卜楞,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教活动来达到求子的目的,诸如占卜、祭祀地方神,请僧人诵咒、等。
妇女怀孕期间也有很多礼仪和禁忌,如孕妇不食亲朋好友从远处带来的食物,尤其是肉食;不直接与远道而来的客人见面,不去与自家家神不同的家人做客,更禁食该家的食物;晚上亲戚或家人进门时,要在大门前煨桑烟熏后方可进入;孕妇每天转经、转佛塔。在生产劳动中,对孕妇没有特殊的照顾,有人临产前还在放牧、挤奶、打酥油等操持家务。妇女临产时家人要煨桑祈福,婴儿则在喃喃的“六字”中诞生。
孩子出生后,在未得到任何食物前,要在孩子嘴里放一小片酥油,孩子出生后要在大门上插上一支柏树枝,门外还要点一撮牛粪火,置起几块石头,以示忌门,七天之内不允许外人进门。七天后,婴儿便由父母抱着第一次出门,去家或者朝拜,祈求佛祖一生。孩子出门前还要在孩子额头上涂黑点或者画雍仲图,这一做法是为了起到镇邪作用。婴儿出生七天之后,父亲带上哈达等礼物,到找或者某一给婴儿取名。这是因为,在拉卜楞风俗当中认为,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宝,由他们取名象征孩子的人生将会幸福吉祥,健康长寿。或者还会赐给婴儿护身符、护身结等以求孩子一生平安健康。
拉卜楞的成年仪式是一种古老而独树一帜的传统民俗,成年仪式即拉卜楞地区的藏族姑娘年满17岁时要举行的“”仪式,其表现方式能充分展现出拉卜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所有步入17岁的妙龄少女家中的长辈均按家庭的经济条件来操办这个梳妆打扮的喜事。拉卜楞藏语称此梳妆礼仪为“”。父母将毫不吝啬地拿出多年来用积攒的钱给姑娘制作衣饰、发饰和手饰。
正月初二这一天是姑娘装扮的时间,勤快的妈妈天不亮就起床一边为自己的女儿,一边请来梳头匠“高拉”后给姑娘梳妆打扮,按拉卜楞的习俗“高拉”必须是一个有双老、有丈夫、儿女的贤惠妇女。她在姑娘的头顶上先辫一个长小辫,然后才开始将姑娘左右两侧的头发分成小股辫成小辫。辫完了全部头发,并在小辫梢上再加上一些黑丝捻成的头绳,然后在从额中间分开,拉吊在背面,最两边的二至三根小辫梢上要加上用羊毛捻成的白线,这意味着姑娘像羊毛般。这时“高拉”要把第一位妇女辫好的那根小辫梳开,分成九股辫成一条九股大辫,系在缀有若干琥珀,用红色呢子制成的一条宽约二寸,长几尺的“热周”上,最后将“热周”和所有小辫集中垂系在一块长约二尺.宽约九寸的毡条上,藏语称之为“热哇”。头饰上的这些黄、绿、红、色宝石的镶物分别代表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些程序完成后,用一条细带将“热哇”系在姑娘的腰间,还将一条大红绸带系在腰间,腰带的两头甩掉在“热哇”的两边,这样整个梳妆算是全部完成。最后就是穿藏袍。梳妆打扮好的姑娘大年初三就可以走亲访友了,大年初四这天姑娘家人要准备丰盛的食物给予答谢。这样17岁花季的梳妆打扮的成年仪式也告结束。
从拉卜楞这一古老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年人要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此后,才可以得到人们和社会的承认。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一大礼节,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拉卜楞所处地域、的不同,其婚姻礼仪不但十分独特,而月十分复杂,每个村庄甚至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礼节。
按拉卜楞古老的风俗,人们非常重视订亲,绝不近亲结婚,在拉卜楞,当举行完成年礼仪后,随时就有人家请上深晓礼仪、善于言辞的“瓦日哇”(媒人)来说亲。
去女方家说媒时为图吉利或说是“马到成功”,要选个吉日,如初一、初三等。亲事定成后,男方家要选定吉日选派以“阿央”(舅舅)为首的几人到女方家商量彩礼,目的是男方家要为姑娘准备一些嫁妆和首饰之类。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重要阶段,也是双方客人之间骑技、口才、对歌、喝酒的大较量之际。拉卜楞地区在春节期间举行婚礼的较多,具体日子还要根据男女双方的属相来选定一个吉日。身着盛装的新娘在众多姑娘、妇女们的挽扶簇拥下缓缓出门,送亲马队起程时浩浩荡荡,新娘在迎亲人马的簇拥下骑着白马朝婆家走去。
依拉卜楞的婚俗,迎亲时男方家要在上设“迎亲酒”,藏语称其为“兰木强”,敬酒者先以的口吻和吉祥的语言向送亲者问长问短,然后用双手将缠有白色哈达的酒瓶敬给送亲年。到男方口时要喝“高强”,新娘需在村口下马,这时有几位男方家中选请的“全吉”(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子女)妇女前去迎接,并让新娘礼节性地喝上一口放有酥油的奶茶,以示吉祥幸福。到门前新娘要叩头三次,这又以示对婆家的尊敬。新娘进门时必须要用奶水洗手,跨过用牛粪煨的火,以示吉祥除灾。大门内侧有一男性手持一本,新娘刚进门时在头顶轻轻一点,以示。新娘进家时首先进厨房,坐在表示吉祥的白毡上,此举又示结识新的灶神。进洞房后由妯娌、小姑等陪伴,外人一概避而不见,拉卜楞无闹洞房习惯。
婚礼宴食纯属藏餐,期间,客人们敬酒、唱歌、闲谈取笑,猜拳饮酒,唱歌跳舞,男女老少皆可加人其内。整个晚上主客边唱、边喝、边舞,喜气洋洋,热闹非凡,送亲人走时,妇女们边唱边向他们泼水,送亲者用给钱的方式得以“和平”,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的“脱离仪式”,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就整个藏区而言,其丧葬形式包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五种。而在拉卜楞地区主要是、火葬、塔葬三种形式。因文章字数有限,加之在拉卜楞地区的丧葬方式中较为神秘,具有一定的独特意义,同时由于其神秘性一直被所,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描述该地区的方式。
拉卜楞的习俗以藏族远古社会中的“自然”作为基石,并注入佛教中“”、“”以及“慈悲”、“布施”等内容。这些主要反映在佛教经典《饲虎》、《月光王施头》等中。
在拉卜楞地区实行,一般在台举行仪式,由师对尸体进行解刨。台是一块大石或者石堆,尸体放上去之后,师就在旁边烧起松柏香草,撒上三荤三素、糌粑等,青烟袅袅升起。待师一声,四周栖息的秃鹫就冲了下来将遗体净食。藏族人认为秃鹫是“空行母”的,可以将自己的灵魂带到天堂。
藏族对于死后的的关心远远不及对于人的灵魂的重视,注重灵魂的去向,而不留恋死后的,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不附体,灵魂离开其去寻求新的。既然灵魂不附体,其就是一个无生物,像土、像石头。因此藏族认为留恋这样一个无生物,还不如以“饲虎”去喂那些饥饿的鹫鹰,一来可以喂饱它们,二来它们吃饱之后不会再去其它小生命,此生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在当今眼中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成为“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它自身独特的社会意义。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