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位于县城西隅,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距今已1250多年历史,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禅林之雅称,鼎盛时期全寺仅建筑面积就多达18000平方米,僧众达3000多人。看湘山寺可从九头了解湘山寺历史原貌。
来头之五是全州的地名因全真而改名。全州原名清湘县、湘源县等名称,后因全真之大,影响之深远,当时的为便于管理和惦记全真,故改湘源县为全县,后升为州,全国因一个著名主持更名仅此一家。
来头之六是历史、文人墨客都来朝拜、游历。徐霞客、洪成大、解缙、-、-邦等众多参观此地,清代四大画僧之一的石涛在此晨钟暮鼓21年,搜尽寺峰打草稿铸就了其历史风范。
湘山寺,楚南第一名刹,座落在全州城西北风景绚丽的湘山脚下,据《全州志》记载,唐肃至德元年(公元756年)4月,高僧寿佛爷到湘源县(今全州),登上湘山笋布台,凭高远望,只见湘山石峰径相耸秀,五华围绕,三水汇流,左有钵盂山,右有圣禅岭,前览州城,背依湘山,绿水如带,雄山似簪,钟山川之灵秀,集天地之精英,遂决意定居于兹。剪棘结茅,躬畲自给。开创了院,佛教。
湘山寺,素有兴唐显宋之誉,宋朝时宋徽、高、宁、李四位先后五次加封院敕改为(景德寺),更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公元1101年徽南巡,亲临礼塔。把景德寺敕为湘山名刹。湘山寺由此得名,名声大振,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候,每日僧人有3千之众。湘山寺森严高大的建筑群,遍及湘山山上山下,一直延至万乡河之滨,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左右,还有31处奇岩异洞。12口清泉甘井,供游人息憩。湘桂两省的善男信女,一香火一钟声,汇于古寺中,湘山寺以其规模浩大,号称楚南第一禅林。
未探桂岭千峰秀,先览湘山一段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平妖传》里也曾描述到了弹子湘山寺的圣景。黄庭坚,徐霞客,解缙,王夫之等数以千计的骚人墨客都身临胜境,舞诗泼墨。1993年-率白色起义的红七军占领全州城时,曾邀游湘山寺,相传1943年工农红军长征时,当时的红-邦也在湘山寺住了一晚上。1943年著名的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空前的万人会就是在湘山寺举行的。遗憾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无情的岁月,1945年湘山寺在日寇兵败的铁蹄之下,殆尽。
三江口又称合江,位于全州城东南端,因发源于海洋山的广西河,发源于都庞岭的灌江和发源于越城岭的万乡河三江汇聚而成。碧绿的江水左弯右拐,围成一个大沙洲,形成一条游动的鱼,故名鲸鱼洲。鲸鱼洲总面积391.68亩,其中国有土地119.9亩(属水果局下辖的果场),集体土地271.78亩(包括水田74.18亩、旱地111.06亩、鱼塘4.4亩、水塘2.63亩、草地40.3亩、沼泽地14.8亩、柑桔地19.61亩、预计场临时用地4.8亩),三江口水面最宽300米,最窄40米;整个水域面积6600亩,最深处6米,平均水深4米。三江口绿草、碧水、徐风、蓝天、渔舟极具诗情画意,别有一番洞天。
雷公塔是继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的妙明塔,后继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的镇湘塔,从原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化持续性的深度思考而建造的。新建雷公塔,塔型为仿宋古建筑,框架结构,高七层36.9米,含地下室总面积856平方米,外形为八角四门四窗,装饰设计新颖。第一层四条大门,每条大门两边各有两幅花岗岩浮雕图,其中四幅是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图,象征镇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另四幅是龙凤呈祥图。浮雕图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每条大门旁与浮雕图的中间都还刻有对联---如正门上有雄踞上流眼观百越吴楚,瞵盼舜日曦照九嶷湘江。一幅幅对联,道出了全州的历史与风光。雷公塔塔顶高6.5米,用2.98吨黄铜制作,塔内中柱旋转楼梯似一条盘龙起舞,钢筋砼制作的仿木楼梯扶手更是以假乱线八幅大型浅石雕人文绣像图,分别记载着全州历代名人和全州大事,有太平军围战全州城,冯云山蓑衣渡、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等重大历史事件,还介绍了王贻德、蒋冕、石涛等各位重要历史与文化名人,意为崇先进以示范于后人,让全州人民更好地了解历史、怀念历史、历史,激励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宝塔灯光设计别具一格。一到晚上,灯煌,几束灯光旋转着射向全城,既像一座闪亮的屹立在县城东方,又像一颗夜明珠悬挂在全州城上空。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