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永州30年,一直对永州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去零陵拍写过很多次,突然发现自己只知道零碎片角,不仅仅是我,也许是很多永州人,只知道零陵有许多文物古迹,游玩零陵,大不过看看回龙塔、步行东山,瞻仰柳子庙,欣赏朝阳岩,远眺香零山,无不有显得零散、小气的感觉,走进零陵古城,很难寻觅那浓浓古城的风貌与韵味,虽近年投入很多,东山景区和柳子街景区,也就是两名胜,离古城风貌、底蕴相差甚远。不下功夫全力打造,恢复古韵古神,很难做出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自然也就很难实现古城的旅游价值。
作为永州人,更多的“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非常难得的一座“金山”,我们只把它当做一座“煤矿”!无不可惜之至!
古零陵有 “五码三台,九井三槐”之说,据《零陵县志》记载:“九井”是指撒珠井、紫岩井、吕虎井、春泉井、发珍井、惠爱井、朝京井、智泉井和杨清井,但“智泉”、“杨清”二井现已无法考证。除“九井”外,零陵古城内的霭士井、徐家井也是历史悠久,承载了零陵灿烂的古井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撒珠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井在“东山下,学宫前圹内。”在今撒珠井巷。井壁圆形,上设井栏,栏以巨青石凿成,栏上刻:“古撒珠井,五年 ( 一九一六 )”字样。井深五米余,水深一米许。即使久旱不雨,但水源不断。尤为奇特的是,井底均系小颗卵石,每逢日光下彻,水面晃动,犹如颗颗珍珠,古井名为“撒珠”。
紫岩(仙)井:该井位于中山中文星街256址即张浚故居内,为张浚亲手开凿,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饮用、浇灌。在用巨石凿成的八边形井栏上,至今还保存有明朝天启皇后亲书的“紫岩仙井,天启六年”石刻字样。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距今已788年,但水仍清冽,四季水源不断,堪称仙井。
吕虎井:又称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井在“东山下,吴孙权遣吕蒙取荆州,驻兵于此,扦剑涌泉,谓其有力如虎故名。即今井。”此井位于今中山中市中医院内,井为正方形,井壁以大卵石砌成,无井栏。相传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驻兵零陵,一日,在东山练兵,马渴人饥,吕跳下马背,拔剑掘土,泉水涌出,后人用卵石围砌,取名“吕虎井”。据说,后来唐代柳元被贬永州最初的居住地龙兴寺的前身就是吕蒙将军府,唐代草圣怀素从龙兴寺古井里淘出过一枚汉铜印“军司马印”,从此爱不释手,常在他的得意之作铃盖此印。吕蒙将军攻零陵,“军令严肃,百姓不扰”;零陵人民为纪念他,在东山建孱陵侯庙,“神即吴将吕蒙也”。明代,在其址修关羽庙。零陵人还在城南百家渡修诸葛庙,在东山建汉寿亭侯庙(祭刘备)。
春泉井:位于中山中水晶巷444号。井呈四方形,深五米余,井壁以青条石砌成,井栏系用四块大青石拼组,此井水质清澈,四季不涸。
发珍井:位于原零陵县内,水色明净,冬温夏冽,井栏呈圆形,建国以后修理过两次,现在的井栏是用水泥砌成,地面用水泥冻为四方形,旁有排水沟。
惠爱井:嵇有庆《零陵县志》中引王元弼《名胜志》曰:“井在县治前,水极清冽,相传水脉通江水,远近之民赖之。惠爱之名,未知始自何人? 予作记并书‘惠爱井’三字,因系以铭:惠之爱之,视井如斯;我来为吏,以井为师。”县治前,原名县门口,即今中山 南零陵区医疗器械修配站所在地。
朝京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此井“在朝京坊”,即今东风大桥下面的北街,一九五九年该厂修建厂房时,此井被填,已掩没了。
徐家井:徐家井现位于徐家井中南侧徐家井菜市场内,挖掘于明朝,井为方形,青石围成。刘姓女孩名字大全相传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对交趾(今越南)用兵,成祖特从开国大将军徐达的后人中,挑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带兵前往永州。交趾战事一结束,凯旋的徐将军奉旨驻守永州城。因其母爱参佛,看到府邸周边居民饮水多有不便,徐母便命人在府前凿了一口宽大的井,以供百姓日常之用,这就是徐家井。后来徐府毁于战火,而井延续至今。
霭士井:位于七层坡居委会中山南新街北侧346号,始建于宋代,现存井为明代建,井为正方形,青石砌成,深3米,井四周地面铺青石。此井自明后从未进行维修,但仍保存完好,水仍清冽,四季不涸。
“三槐”,系指永州市内的三株槐树。槐树何以被列为胜景,在历史上有“槐衙”,“槐厅”的典故。前者指唐代天街两旁多槐树,故号曰“槐衙”(见唐朝尉迟屋的《中朝政事》);后者指唐代的学士院第三厅阁子前有一株巨槐,因号“槐厅”(见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
一株在“寿佛祠”内,即原北门大米厂。由于树身已空,人们经常将字纸(过去人们以“敬惜字纸”为美德)抛入,三十年代的一天,有人误将火种投入树洞,火势蔓延,树被。
一株在“府治”内,即原地区工商银行内。树身已空,扁平,树干成四十度左右倾斜,因小孩经常爬树,脚印较深,宛如板梯,株围抱余,高四米多,上分三支,直指上空,全树高十米许,历尽磨劫,树皮剥落,但入春以后,枝叶依然青翠茂盛,树干依旧劲挺,显示了它无穷的生命力。此树究竟是何年所植,无从查考。
“五码”,即潇湘门码头,大西门码头,小西门码头,太平门码头,南门外码头。其实有历史价值的有八大码头。
1、潇湘门码头: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永州古城沿河四大码头之一,青石砌筑,上码头直进潇湘城门。
3、小西门码头:位于南津渡办事处七层坡街西端,东临七层坡,南临现沿江东,西与愚溪桥隔河相望,北临外河街。始建于汉代,宋、明代均有修缮,为零陵古城四大码头之一。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攻打零陵在此渡河。
4、太平门码头古称“百家渡”,又称杨梓塘码头,位于南津渡办事处七层坡居委会255号中山南太平门西端,始建于明代,青石砌成。
6、诸葛庙码头:位于朝阳办事处诸葛庙村,系青石结构。现存码头为明代所建,临江水台阶为半月形,上23级台阶有歇台,码头两侧沿河围有40余米长的方形青石,且码头建筑风格独特,是零陵城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码头之一。
7、南津渡码头:位于城郊南津渡村,系青石结构,建于明代,宽4.2米,石级44级,临河台阶为半月形。上9级台阶设歇台,上35级设小歇台。
8、潇湘古镇东岸码头:位于七里店办事处老埠头村三组,西与潇湘码头对称,并与西岸潇湘古镇隔河相望,东面附近为老埠头村三组村民住宅,往南为东岸潇湘古镇旧址。该码头为青石砌筑,临河为歇台,上歇台再转向自北向南拾级而上坡长30余米。由于年久失修台阶青石条已大部分坍塌,仅存5级青石台阶。
“望江台”在城中心偏西处的新街——今零陵区七层坡小学门前,这里的地势也颇高,潇水就在它前面流过。
“望月台”在千秋岭—今千秋岭小学所在地。这里靠近东门,每当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此时此刻,墨客骚人徜徉于此,是会游目聘怀,以极视听之娱。古人就此命名,是富有诗意的。
古城自然少不了古桥。1、愚溪桥:位于愚溪入潇水处,系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2拱,长19.5米,宽4.5米,两边护以石栏,两端上下有石级,石墩石基,《零陵县志》记载:“愚溪桥,河西愚溪上,地面清旷,木石丛秀,留连憩止,为一郡之胜。”因此,“愚溪望月”成为一大奇观。而“愚溪眺雪”则是著名的永州八景之一。
2、接履桥:又名接音桥,位于接履桥镇接履桥村。始建于三国,明、清,古时是沟通广西、衡阳大道。桥为单孔石桥,桥面上有明、清之石刻,桥上建亭,原亭内设有关公石刻像及石碑,桥两头皆立一对石狮。传说三国时,张飞攻打零陵,后援上不来,他在东山猛喝声,关公在此听见了,飞马驰援张飞,故名“接音桥”,后音变为“接履桥”。
3、茆江桥:位于南津渡办事处茆江桥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典型的湘南双拱石桥,长45米,宽6.2米,拱高8米,宽15米,桥面立雕花石栏,桥西端设石狮一对,现仅存一座石狮。
4、桥:位于南津渡办事处茆江桥村四组,建于清代,南北。桥面面积为200平方米,双拱石桥,拱高6米,拱宽13米,桥长32米,宽6米。
5、贺家桥:位于七里店办事处向家湾村二组,建于明代,青石结构,面宽3.6米,面积为21.6平方米。一拱,拱高3.5米,拱底宽3.2米。桥面东西两侧置长方形石栏,是潇湘古道的必经之。
古城门分为东城门与南城门。东城门位于零陵区城东、东门巷101号,是永州古城七大城门中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门,分为内外两,且相距12米。其中宋城门(内门)墙基为青石所砌,其上小青砖砖砌,券顶底宽3.5米,进深2.5米,通高4米。明城门(外门)全为青方石所砌,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底宽3.5米,进深6.4,券顶通高3.3米;外层底宽2.8米,进深4.6米,券顶通高2.8米。该城门于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单位。南城门位于零陵区城南南端,建于宋代。青石砌成。现存城门券顶已塌毁。原门宽4米,进深6米。今存城墙段43米。
1、福寿亭:位于南津南西侧,南津渡办事处福寿亭居委会辖区内。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东西向,长13米,宽7米。东西墙为石牌坊,中设券门,抬粱式,盏小青瓦,现存西牌坊,上题“福寿亭”,环以取龙戏珠石雕。亭内有石柱四根,高约5米,宽约0.4米,4根方形石柱刻有楹联。福寿亭历史久远,是永州古城保存至今唯一的清代青石结构式建筑,结构独特,石雕精美,其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甚高。
2、节孝亭:位于钴鉧潭村,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翰林院待诏邑人熊学礼为母节敬孝捐修建。亭系砖木结构,抬梁支撑屋面,盖小青瓦,封火山墙,各有一券门。亭长11米,宽7米,内有石柱4根,高4米,阴刻两副对联,一副是“古井流香,人怀六峒;贤泉比洁,地纪零陵”。一副是“憩片时,沿堤寻柳迹;饮一勺。放步到枫林”。南券门上,有竖写“奉旨旌表”四个大字,下面横写“节孝亭”,四周饰以浮雕云龙图案,均为石刻。亭旁同时建茶舍,内有熊学礼亲笔题写的《奉节母命鼎建茶亭记》石刻一块。2003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单位。
3、诸葛庙亭:亭位于潇水河畔诸葛庙村。现存建筑系砖木结构,东西券门为砖造,硬山墙,山墙门额竖刻“诸葛庙亭”四字。亭深13.5米,宽11米,面积为148.5平方米。2002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单位。
1、水晶巷:在永州古城内的古街巷中,以水晶巷最为出名。该街巷东连中山南,西接正大街,长约150米,宽3—5米不等,类似京城胡同。街巷内多石库门,穿过石库门,就是一个个呈“中”字、“品”字或“串”字的院子,院内粉墙黛瓦,漏窗巧缀,富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2、鼓楼巷:该街巷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基本保持原状。东西向又成“Y”字型布局,总长度约为300米,宽3-6米不等;南北向长约100米,宽4米左右。保存了部分1-2层的木结构房屋和成片的鹅卵石铺地。
3、总督巷:该街巷呈“L”型布局,总长度约300余米,宽2-4米不等,空间尺度基本保持原状,多曲折,为青石板面,保留了大量的1-2层木结构房屋和时期的土砖建筑,巷内的青瓦、漏窗、古石墩等历史建筑元素保存较好,具有较为浓郁历史气息。
4、三多坊:该街巷因先前是酒、面粉、轧籽等手工业的工作场所,而被命名为“三多坊”。东西向东起正大街,往西走80米则到街巷尽头,宽约4米,道正中间为青石板铺地,两边配以鹅卵石铺地;南北向长约100米,宽为3-5米,其南、北两端进口较窄,中间较宽,两侧完整地保留了以青石砖古墙和部分木结构房屋,较好地延续和保存了历史风貌。
5、内河街:现存内河街长度约为80米,宽2-3米,巷内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长约40米、高约2.5米的青石砖古城墙,这是永州古城内最为珍贵的遗址之一。
6、文星街:该街巷位于七层坡菜市场北侧,呈东西向,东连中山南,西连解放,南过菜市场为七层坡,全长 330米,宽约3米,因南宋“文星”南轩夫子—张栻曾随父张浚在此街居住近十年,而以“文星”命名。
7、大西门:该街巷东接新街,西至大西门码头,长约150米,宽约7米,以永州古城七门之一的大西门命名,原是通往大西门码头的必经之。
8、小西门:东接七层坡,西至小西门码头,长约100米,宽约4米,以永州古城七门之一的大西门命名,原是通往小西门码头的必经之,河西对面的是古愚溪桥。
9、太平门:该街巷是东起中山南,西至太平门码头,长约250米,宽 9.5米,以永州古城七门之一的太平门命名,自古以来是城南东西最长的一条老街。这条街曾叫县城隍街,因为县城隍庙的旧址就在城南北端与太平三叉口附近,且由于城隍庙的存在,该条街巷在当时是永州古城内较为繁华的街巷之一。
一座功能齐全的古城,曾经记录着历史的悠久与辉煌,如今,有的古迹尚存,但已破损,有的已经灰灰湮灭,只留下记忆,但历史文化隐约可现。
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这都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但却留给了这座古城宝贵的财富,打造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若“修旧如旧”恢复零陵古城历史风貌,将是利千秋,后代的大好事,将会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片,永州经济腾飞的梦想就会实现。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