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经济 > 正文

湖南永州唐氏

类别:永州经济 日期:2019-11-16 2:11:33 人气: 来源:

  湖南省永州市前身为零陵地区,辖九县三区。其地处湘南五岭山区,越城岭雄踞东北,都庞岭、萌渚岭其余山脉横其境,潇水、湘江自南而北流贯全市,为汉唐以来零陵郡属地,古称南蛮之乡。

  古时,零陵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户25006户,人口113590人,这还是明初大量人口移徙后的统计数。至明万历六年(1587年)也仅有人口146133人。唐氏支自唐宋时期开始流入永州。大量流入则是明朝洪武年间。经数百年繁衍,人口剧增。唐氏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成为永州第一大姓。现永州市有人口570万,其中唐氏人口近四十万,约占总人口的7%。而且集中在祁阳、零陵、东安,沿零祁盆地湘江流域分布,旧有永州唐半府之称。其中东安县有唐氏人口约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强。零陵县(含今冷水滩、芝山二区)约15万人,集中分布在北乡的普利桥、楚江圩、高溪市及湘江两岸的老埠头、大夫庙、东乡的邮亭圩、福田也有大量唐氏村落。特别是南乡的水口山为唐氏人口聚居地,西头、据江寺则成片成片姓唐,民间有“十家姓氏九家唐”之说。祁阳县唐氏人口约6万余人,集中在文明铺、三官塘、唐家岭、八佾唐、滩等地。宁远县唐氏为第三大姓,有人口3万余人,集中居住在太平、禾亭、仁和、冷水、湾井等乡镇。道县有唐氏人口万余人集中住在达村、夏柳、上唐家等乡村。蓝山、双牌县唐氏人口超过万人。江永、江华县唐氏人口均在5000人以上。

  《明史》载:“入户避役者为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之移民曰移徙。”较好地概括了人口社会流动的类别及途径。 综合考察,永州市唐氏人口流入有如下途径:

  1、随官、随军附籍迁入。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如道县唐氏,世居长安京兆,唐临字李德者,仕唐太,其子维简。维简之后曰子迪者,与生于益州(今山东)的廉州太守周崇昌同徙永州郡,子孙科甲,代不乏人;子迪七世孙唐揆(宋真景德年间)才学兼专,文事武备,初任衮州通判,后以武功授兵马指挥,领镇春陵。其子紫修、紫丘、紫富,因公卒,卜葬于濂源黎碧岐。其后嗣居道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家、井水唐家、石山唐家、新居墙等村落。再如东安县白牙市镇唐氏,系唐莒国公唐俭之后,裔孙唐世旻由山西太原迁零陵。因世旻办团练抗黄巢有“功”,唐昭封为永州刺史,子孙居永州南乡珠山、水口山一带。其唐冕,始自零陵迁东安龙溪(白牙市镇)。冕之孙唐干,于宋理时选举为德行道艺科,后代多聚居于白牙市镇周围村落,俗称七甲唐。再如双牌县江西坊门口甸唐氏,始迁祖用章公,明洪武由江西豫章官永州卫,置业于良村社坛坪,遂家焉。后代散居双牌五星岭尚仁里、打古坪、何家洞等二十多个村落及江华牛角圩,道县虎榜石,江永枫木坳等地。

  2、避兵乱流入。宁远禾亭唐氏,原籍江西泰和县集贤村。宋末避金乱,迁入湖南,历衡及永,而徙宁远。初居平田,在迁东山潮水。后嗣散居太平、下坠、禾亭、仁和、冷水等乡村。宁远唐氏再一支始祖贞公,生自江西鹅井潭。宋南渡时,适鹅井之变,避祸流入延唐(今宁远)西洞白田,再迁富村,三迁栗木下,更名平夏、钱塘,即今老坪下。外迁村有蓝山炉锡下,本县长江头、冯谷郡、鲁观、双井圩、仁和、砚尾、落日洞等三十余村。

  3、明初朝庭移徙。明朝始祖朱元璋,为恢复战乱后的经济,在全国推行两大政策:一是军垦屯田,军之七转屯,给予优惠;二是大规模移民。《明史?食货志》载:明初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之民,移民给牛、种、车、粮,三年不征。洪武时,徙民最多。永州唐氏,绝大多数为这期间由江西移徙而来。乡俚祖辈流传:明洪武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鹅公大丘移民,梦见钞票站满田块为数,满一丘田,为一群,移徙一处。祁阳唐氏三支。一支为介公后代,始迁祖全克,偕全后、全明、全德(一谱载为玄克、玄后、玄明、玄德)于洪武初年自江西建昌府新城县毛坪鹅颈头,迁祁阳滩、麻托湾、李木塘,其子孙有搬迁零陵板木塘及本县唐家岭、大村甸等 处;另一支始祖唐大用,也是明初由江都(南昌)迁金陵(南京)再迁上桥(今属祁东)后移居祁阳各地;再一支始祖唐发胜,洪武年间迁入祁阳三官塘。零陵唐氏,一支始祖壁三郎于明初自江西庐陵县迁入邮亭毛坪唐家;另一支始祖得明公于洪武十二年由豫章徙零陵福田新维头,后代分散本县二十余村及祁阳、宁远、邵东、常宁及四川、贵州等地。零陵南乡据江寺等处始祖才叟公,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庐陵马埠,一迁金陵,再迁广西大梧江白水底,三迁据江寺,后代散居西头、东鲁塘蒿草塘等数十个村落,为南乡一大支。零陵凼底唐氏,也是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鹅颈头移徙而来。零陵泰州唐氏,始祖三郎、四郎,也是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鹅公大丘搬来,后代散居本邑华沅、老埠头及宁远仁和、四川等地。东安唐氏,绝大多数也是洪武年间由江西搬来。如大枧塘孔彰公房,即是由江西鹅公大丘迁来。双牌县枫木山唐氏始祖全仪,为靖公后代,也是明初迁入。综上所述,居住在零陵盆地潇湘二水及其较大支流河边的唐氏,多为明洪武屯田免赋,迁徙而来。

  4、有故而出,侨于永州者。如零陵县北乡石溪坪唐氏始祖孝亲公,原籍江西庐陵,元末官云南知府,致中择居零陵,后代繁衍散居牛角坝一带及东安边境,达五千余人。又如蓝山县有唐氏始祖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县,于宁神熙宁年间(10681077)偕弟文左、文右来蓝山县游览,筑室于月溪。后子孙散居大洞、太平圩、毛俊等乡镇。

  5、本土居民。据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传,瑶族十大姓:赵盘冯奉黄,邓张刘李唐。土居唐氏居民多散居在山冲岭坳,人数不多,人口流向也鲜有出州者。

  中国封建社会达数千年。农耕经济是其主要经济形态。永州在其长期封建社会中也有过唐宋的繁荣,明清的,经济也是“繁荣恢复”交替发展。其地理、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给农业经济发展以长期的影响。农耕技术,特别是者的政策,对其影响最大。唐氏人口的居留、繁衍、迁徙更明显受自然条件及政策影响。其特点大致如下:

  1、择地迁居。明初大移徙,择地多为靠山近水,利于农耕的地区。一是绝大多数择居零祁盆地的湘江、潇水沿岸,如祁阳、零陵、东安。湘江两岸的唐氏人口约占全市唐氏人口的六成以上。如东安大江口,零陵老埠头、黄阳司、高溪市,祁阳滩等唐氏大村镇均靠湘江。零陵凼底、双牌枫木山、江西坊、良村、霞灯都在潇水两岸。二是相对集中在潇湘二水的支流流域。东安的芦洪河流域,龙溪河流域为唐氏集居地;零陵黄溪河流域集居了壁三郎,德明公两大支子孙。零陵“十家姓氏九家唐”,村落多半是在石溪河流域的珠山,水口山。三是择居官道及圩市旁。孝亲公择居石溪坪既近水又处零邵官道要冲;宁远潮水唐氏,初择北大平田,后迁宁远嘉禾官道旁的潮水;宁远冷水唐家位于宁远蓝山官道旁;宁远下坠九十四村,蓝山竹市,俊市,均是唐氏靠集镇聚居地;零陵高溪市唐氏聚居地则既靠湘江又近宋明官窑产贡瓷的手工业发达区。择地而居,便于发展经济,也促进了人口的繁衍生息。

  2、聚族而居。聚族而居,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联,是唐氏择居的又一大特色。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抗御兵匪,自存的安全需求,也反映了唐氏族亲的团结互助、相互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族文化内涵,也是唐氏支人口繁衍的又一原因。综观全市唐氏人口大村较其他姓氏大村要多。如零陵、东安、祁阳就有唐氏人口过七千人的乡镇十个以上(如祁阳的文明铺、三官塘,零陵的黄阳司、据江寺、西头、珠山、水口山,东安的芦洪市、鹿马桥、大江口等)。千人以上的村庄则各县都有,如零陵的板木塘、石溪坪、华沅、老埠头、毛坪、新维头、凼底等;祁阳的唐家岭、八佾塘、三口塘、滩等;东安的大枧塘、沓脚、茶沅、水岭等;双牌的枫木山、良村、霞灯、九甲等;宁远的九十四村、坪下、富村、潮水、冷水唐家、仁和唐家等;道县的夏柳、达村、上唐家;蓝山的竹市、俊市等。以上均是唐氏大村名村。

  3、市内流动择居呈散点状,由大村向周边山区辐射。如双牌县的五星岭、尚仁里、打古坪、凼底、何家洞等山区,唐氏亲多为良村、江西坊唐氏搬出的,且集中在明后期农村经济时搬出的。

  4、分散搬出人口呈明显时代性。唐氏人口流出地主要是广西、贵州及川、滇四省区,搬出时代集中在清康乾盛世期。主要是康乾时期,减赋免税,励农耕,鼓励垦荒,有能力者,可划给荒地3060亩,三年免赋。当时桂、云、川、滇人烟稀少,开发较晚,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他朝代则鲜有外徙。

  

关键词:永州人口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