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经济 > 正文

私有制经济将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类别:永州经济 日期:2018-12-26 16:15:45 人气: 来源: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私有制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无须讳言,或早或晚,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经济危机必然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既然如此,探讨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历史上对抗经济危机的手段、得失,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要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成因,必须从总体入手,也就是说不能纠结于地区性或局部性经济危机的细节,而应从全球经济危机着眼。

  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那次大萧条,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那次由农产品价格下跌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很快了全球,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仅以美国为例,1929年到1932年,P从1036亿美元下滑到587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40%,经济衰退造成了严重的失业潮,当时人口不足的美国,失业者总数达到耸人听闻的1370万。

  那之后,虽然经济危机又爆发过许多次,有些时候影响面也很大,但终归都是地区性、局部性的。只有我们眼下正在经历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次严重金融危机,才能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跟上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这两次经济危机,在表面现象上固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20世纪大萧条中,很多原来成功的投资银行家破产,到沿街贩卖水果;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有不少前投行金领厕身于“占领华尔街”的所谓“99%”当中,但其中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而且非常耐人寻味。

  比如说,20世纪大萧条最主要的特征是严重的通缩。首先是农产品价格下跌,紧跟着投资者信心,股市崩盘。在很短的时间里,商品价格严重下跌,全世界都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产品卖不掉,严重积压。同时工批失业,消费能力滑坡,反过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新世纪的金融危机,从爆发伊始就呈现出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虽然石油、黄金价格一度严重下滑探底,但很快反弹。尽管经理人采购指数持续低迷不振,说明生产在滑坡,但商品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飞速上涨。

  再比如说,罗斯福的“新政”几乎立即扭转了大萧条的局面,按可比价格计算,1933~1934年美国P增幅超过10%;但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虽然美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其中超发货币的手段与罗斯福的经济政策基本相同,但经济却持续低迷不振,完全没有取得跟罗斯福相当的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入手。

  资本主义时代,毋庸置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技、经济和生产力都有巨大的、跨越式的进步。资本的逐渐覆盖全球,整个世界在资本的运作、流动之下,逐渐成为一个有机的,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无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人类开始面对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但杀伤力巨大的。那就是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或者叫做全球性经济危机。

  其实经济危机古来有之,比如说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都跟经济上的严重危机有直接关系。但在全球性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前,经济危机从来都只是局部的,是单个农耕或游牧内部的事,最多影响到周边少数国家。

  只有进入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后,之间高度关联,整个世界在资本的联系、润滑之下成为有机的整体,经济危机的魔影才能全球。那么,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何在呢?

  资本是趋利的,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根本手段就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这个认识出发,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绝对不足以购买工人生产的全部产品。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价值成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走了。

  消费的主体,并不是大资本家、大财阀,而是劳动者、生产者。全世界所有资本家同时剥削剩余价值,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全世界商品的总价值,一定高于消费主体的购买能力。说得透彻一点,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商品过剩是无可避免的,是必然的。所谓经济危机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此。

  还是以美国为例,1920年~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近50%,但与此同时,工业就业人数却几乎没有增加,就业人数有所增加的领域仅仅是工资极低的服务业领域。这个例子很明确的指出了商品生产和消费者购买力之间相互的情况。

  在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时代,以及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时代,我们可以假设,货币供应总量跟经济总规模相符合。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货币成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于是,整个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就会呈现总体不足的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缓解这个矛盾,比如建立银行,通过银行把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重新投入流通领域,再比如允许分期付款。这些手段是有效的,尤其是分期付款,让消费者用明天的钱来买今天的东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购买力和产品价值不符这个问题。例如1929年的美国,分期付款的销售总额就达到35亿美元,在P总量中占的比例超过3%。

  但分期付款这个手段只是镇痛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积累下来,爆发起来更严重。很有意味的是,有人把分期付款这种提前消费的形式形容为“透支繁荣”,这实在是太形象了,未来的繁荣被今天透支掉,那给未来剩下的岂不只有萧条?

  上世纪大萧条的另一个诱因,就是当时突然兴起的股票投机热潮。1929年10月前,美国华尔街股市连续7年持续繁荣,大批投机者把资金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这种投机吸走了大量货币,造成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减少,进一步了流通性。

  流通的货币减少,而商品生产持续发展,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商品贬值。其实从深层意义上看,商品并没有贬值,而是由于货币不足,导致货币价值反常上升,单位货币兑换的商品增加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下降,多生产商品获得的利润不会增加。同时更多的商品反而会摊薄利润。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会少生产乃至不再生产商品,甚至会出现宁可将多余的商品、抛弃掉,也不出售的行为。而这正是20世纪经济大萧条中最常见的景象。

  最初,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是互筑贸易壁垒,希望将多余的商品倾销到其他国家。但这种做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因为贸易壁垒进一步了商品流通,使得经济危机更加深入、严重。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敏锐地抓住了这种经济危机的核心矛盾: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并没有出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货币不足,商品无法流通。既然缺乏的只是货币,那增加货币发行量就是简单而极为有效的手段。1934年1月10日,美国一次性增发30亿美元货币。

  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1933年美国全年P也不过500多亿美元而已。作为比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梦见躲藏在一年多时间里增发了1.75万亿美元,而2007年美国P总额约为14万亿美元。可见罗斯福执政初期增发货币的强度有多大。

  这个政策几乎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美国经济就止住下滑的趋势,开始迅速回升。1929年到1933年,美国P从1036亿美元下滑到564亿美元。增发货币的当年,1934年P就回升到660亿美元,按照可比购买力计算,到1936年,美国经济就恢复到了大萧条爆发前的水平。

  当然,大规模增发货币必然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货币贬值,罗斯福增发货币的行为就主动将美元贬值约40%。货币严重贬值,物价自然就会严重上涨。对国家来说,这也是无法承受的经济问题。当年的美国家、经济学家非常有远见,二战尚未结束他们就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利用这种强势地位,美国可以直接用美元采购其他国家的物资,将通货膨胀分摊到整个世界。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增发货币措施,为什么没有收到类似的成效呢?原因很简单,增发货币只是罗斯福经济政策的“一条腿”,“另一条腿”是扩大采购和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的美国却没有采取后一个办法。其结果是增发的货币除了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之外,没有起到相应的刺激经济作用。

  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当年的美国是全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仅举一个例子,1930年,世界钢铁生产总量约为9500万吨,其中美国一国就生产了4135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将近一半。这个例子足以从一个侧面向我们了当年美国制造业的规模。

  有了这种强势的制造业为基础,美国无论是搞采购,还是搞投资的基础建设,投入的钱差不多都被本国企业消化掉了。资本家从其中获得了足够的利润,工人也得到了足够多的工作岗位。生产恢复了,经济自然而然也就会复苏。

  而在新世纪中,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的比例已经跟美国并驾齐驱,其中美国制造业更倾向于航空、电子等中高端,中低端则更多地被包括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瓜分了。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美国如果采取跟当年类似的政策,由出面搞基础建设,可以预见,其中相当一部分好处要落入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腰包。

  这个道理也很容易理解。举例说,的卡特里娜飓风和刚刚过去的桑迪飓风,让美国人注意本国有很多房屋是木制结构的,无法抵御飓风,如果将这些房屋统一替换成钢筋水泥结构,其工程量和投资规模估计完全可以跟罗斯福新政中的建设项目相比。

  可美国却无法将这个工程带来的繁荣留在国内,因为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及工程建设本身的巨额订单,很可能有一大部分落入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手中。美国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结果造就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繁荣,这个结果,不仅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无法的。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越来越注重虚拟经济,导致制造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例严重下降。同时于所谓“产业升级”,主动放弃了低端制造业,导致自身产业链畸形而自酿的苦酒。

  正因为失去了制造业霸主的地位,美国从超发货币中获得的惟一好处就是输出通胀,将经济危机到第三世界国家。由于美国经济总量过于庞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危机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摊薄,而不可能完全解决。

  美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就有声疾呼,希望能够重振本国制造业。但由于控制美国政策的资本集团已经全面为垄断金融集团,制造业对于他们来讲,风险大,利润低,回报周期长,所以他们对于制造业复兴完全没有兴趣。

  在这个层面上,控制国家政策的垄断金融集团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了。在垄断金融集团的下,美国只能采取增加税收、削减开支等手段,试图减少赤字水平。而仅仅采取这种手段,不光是杯水车薪,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美国完全没有真正复兴的可能。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从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和得失中学习什么样的经验,又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确立一个共识:从宏观角度看,只有允许私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经济危机的魔影就必然徘徊不去,随时可能爆发。只要国家打开国门,允许进出口贸易在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世界经济危机就必然影响到本国。但是,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不必因为害怕经济危机,就私有制经济,不搞进出口贸易。因为只要应对得当,经济危机的影响就是可控的,而且危机本身也并不是无解的。

  其次,如何控制进而战胜经济危机呢?只要经济的基本面是良性发展的,国家重视制造业经济,优先发展制造业,那经济危机的危害就可以控制在金融领域之内。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把经济危机弱化成货币供应问题。而货币供应问题完全可以依靠金融手段加以解决。

  再次,扩大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就难以避免,为此,应该努力建立强势货币体系。一旦出现严重通货膨胀问题,随时可以用金融手段应对,起码可以摊薄,把通货膨胀对本国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对比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难发现,虚拟经济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实体经济少得多,只需要解决眼光或者运气问题就可以,其他实体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诸如工厂建设、产业链调整、员工待遇等,则完全不存在。资本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投资和最少的资源去谋取最大的利润,故而虚拟经济对资本家的吸引力巨大。可正因为此,国家需要对虚拟经济加以严格,不能让社会资本全都投到那个方向上去。

  在可以预料的未来,私有制经济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但国家应该未雨绸缪,在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保持足够的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实体制造业经济体系和强势货币体系;同时在国际上保持相当的话语权。

  一旦出现产品过剩,一方面可以扩大货币投放量,增加商品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将多余的商品投向国际市场,以保持生产正常进行。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时,则可以扩大资源进口,摊薄通胀。

  今天,放眼全世界,只有美国依靠其世界霸权国地位为后盾,以强势的美元作为全世界范围的硬通货,才能做到输出通胀,输出危机。这个地位是美国通过上百年努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一次冷战中获得胜利才攫取到的。而中国明显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做了很多努力,也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跟美国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我们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学习美国,把繁荣留在国内,把危机输出给别人,国家自然可以常保兴盛,摆脱大萧条的魔影。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关键词:私有制经济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