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嫁何族”与“嫁多远”:维吾尔族女性的婚姻抉择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8-4-9 5:37:02 人气: 来源:

  本文透过描述喀什一个维吾尔族村落阿村妇女的婚姻,全面、立体地考察了其通婚的族群范围、通婚的地域范围和通婚的地理距离。来自田野的资料,使我们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诸多层面的同时,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个性,反观的婚姻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人类的婚姻文化。因平台主人这段时间人在喀什,所以摘编分享此文。

  阿村是一个纯维吾尔族村落,维吾尔族历来主张族内婚(通婚圈仅限于维吾尔族内,下同),南疆乡村尤甚。

  如果“两个人相互喜欢,可以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结婚(包括入教的汉族)”,对此,虽然有54.8%的妇女表示赞同,但阿村目前的通婚状况均为族内婚,在受访妇女中,只有一位妇女曾经有族际婚的经历。有5次婚史的AYTGL,35岁(2008年),初中文化程度,她的第四次婚姻,配偶为哈萨克族,属同县外乡,婚前两家相距40公里,此次婚姻以离异解体。AYTGL的娘家并不在阿村,通过AYTGL的个人信息,我们对阿村妇女通婚的族群范围可有所了解。据笔者调查,已有半数以上妇女在观念上能够接纳族际婚,现实中的族际婚会如何发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族际通婚深刻地反映了族群关系深层次的状况,这是因为族群之间的基本差异深植于人们的群体认同观念之中,从而使人们把周围的人群区分为‘同族’与‘异族’两类。而每一个人只有对另一个人在感情和心理上都认为‘可以接受’和感到十分亲近的时候,才有可能考虑到与他(她)缔结婚姻的问题。除了个别案例之外,只有当两个族群群体的大多数存在着十分广泛而普遍的社会交往,彼此之间在、经济、文化、语言、教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达到相互一致或者高度和谐,两族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婚现象。

  由于喀什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且相对聚居,加之伊斯兰教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包括入教的汉族)或非穆斯林民族的广泛社会交往根本无从谈起。从通婚的族群范围看,阿村妇女的族际婚寥若晨星,这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将本县外乡和本县以外的喀什其他县/市合并来看,以受访妇女93人为基数,有53.57%的妇女最远去过喀什以内县/市,其中去过喀什市的占39.78%,也即有半数以上妇女最远在喀什以内县/市有社会交往,尤以喀什市居多,有6人去过巴楚县,有2人分别去过叶城县和伽师县。喀什市自古是丝绸之上的重要枢纽和商贸重镇,是我国最西端的一座古城,它集中了维吾尔族民俗风物、文化艺术、建筑风格乃至传统经济的精华。千百年来,一直是天山以南著名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喀什市的中心——全疆最大最宏伟的建筑艾提尕尔清真寺所在地--艾提尕尔广场,距阿村仅25公里左右,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阿村妇女会因走亲访友、购物、娱乐等名目之需前往喀什市。2007年5~6月在喀什市进行田野工作时,笔者观察到,每逢周末,邻县乡村的村民们常常一家老少(以女性和小孩居多)聚集在艾提尕尔广场,得知,大多是到此散心、游乐。阿村所处的疏附县是距喀什市最近的两个县之一,综合观之,阿村妇女与喀什市有着相对频繁的沟通与交往,但由于受职业、城乡差异以及维吾尔族占喀什市总人口70%以上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出现较大数量的族际通婚也是不大现实的。

  此外,最远去过新疆境内喀什以外县/市的阿村妇女有41人,占被访妇女的44.09%,尽管所占比例较高,但并不像去过喀什市的妇女那么集中。从原始资料看,去过喀什以外县/市的妇女分别为:伊犁地区17人,乌鲁木齐市9人,阿克苏市4人,库尔勒市3人,和田地区3人,昌吉市、吐鲁番市、阿勒泰市、阿图什市、库车县各1人,除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等个别县/市更多的是由于捡棉花而去过那里,其余多为探望亲戚的社会交往。很明显,阿村妇女与喀什以外县/市的交往是较为分散的。

  除阿克苏市与和田地区外,喀什以外县/市并非维吾尔族人口聚集之地,按理应该有发展族际婚的极大可能,但新疆地广人稀,受地理交通及语言影响,在这些县/市发展普遍的族际婚的可能性也很小。还有两位去过内地的妇女,郑州和各1例,都为年轻夫妇出外打工。显然,阿村妇女族际通婚的观念和现实有很大的落差,正如马戎所析,事实上她们没有广泛而普遍的族往的条件。所以,从通婚的族群范围看,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阿村妇女目前的住居不变,在很大程度上,她们通婚的族群范围仍限于族内婚。

  从传统看,维吾尔族不仅限于族内婚,而且风行教内婚、亲邻内婚。如今,阿村妇女教内婚依旧,近十多年,近亲通婚日渐式微。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婚入妇女通婚的地域范围和地理距离考察阿村妇女的通婚圈。

  可以看出,同村通婚的妇女有42人,占被访妇女的40.38%;从同乡外村嫁进的有47人,占45.19%;从同县外乡嫁进的有13人,占12.5%;从同省/区外县嫁进的有2人,占1.92%;尚无跨省嫁进的妇女。通婚不出乡的有89人,占85.58%;不出县的占98.08%。这说明阿村妇女通婚的地域范围基本在本县本乡,而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年龄段看,61岁以上妇女,50%为同村通婚,90%在乡以内通婚;51~60岁妇女,60%为同村通婚,95%在乡以内通婚;41~50岁妇女和20~30岁妇女,同村通婚的比例大大下降,均不到30%,但在乡以内通婚的比例依然较高,分别为82.76%和63.63%;31~40岁妇女,44.12%为同村通婚,88.24%在乡以内通婚,同村、同乡通婚的比例比41~50岁妇女都有所回升。

  31~40岁妇女的结婚年代大约在包产到户后的10年,得知,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兴起,互助需要凸显,而满足这种需要的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邻近通婚,因而那个时段同村、同乡通婚的比例反而高于41~50岁妇女。然而,各年龄段同县外乡通婚的比例都很低,同省/区外县通婚的更是少之又少,20~30岁妇女,同县外乡通婚的比例相对较高,接近30%。

  对全国6个省(市)1441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通婚圈,其方圆不超过25公里;有84.71%的农民通婚不出县,57%的农民通婚不出乡镇,30%的农民通婚不出村。阿村妇女同县、同乡、同村的通婚比例,都高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一般通婚,指阿村妇女在通常情况下,首先在同村和同乡外村选择婚偶。其次,婚偶的选择扩展到同县外乡,有一定比例,但不是很高,说明这种情况并不普遍,是为有限通婚。再次,是少量的跨县/市通婚,外省/区通婚还没实现“零”的突破,概称“远距离零星通婚”。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就阿村各小队嫁出与嫁进较远的妇女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嫁出较远的伽师县1人,英吉沙县1人,库尔勒市1人,昌吉市1人,克拉玛依市1人,阿克陶县2人,巴楚县2人,乌鲁木齐市2人,总计11人;嫁进较远的新和县1人,喀什市1人,伊犁1人,伽师县2人,疏勒县3人,阿克陶县5人,总计13人。嫁出和嫁进较远的妇女人数相当,都属同省/区内跨县/市通婚,既分散又屈指可数。显然,阿村妇女通婚的地域范围基本集中于同村、同乡,但稀稀落落“远距离零星通婚”已拉开了阿村妇女通婚圈扩展的序幕。

  通婚距离又称择偶距离或通婚圈半径,指最终择偶的空间范围,常用双方先前长期居住地之间的直线地理距离来标志。一般来说,婚嫁距离与婚嫁区域成正相关关系,但婚嫁区域概念的弹性很大,不少情形是婚嫁距离在百十里之外而没有越县,而另一种情形则是已经跨省而相距不到数里。相比之下,婚嫁距离则显得具体而确定,它是测量人们通婚范围的重要指标。择偶距离的远近可以反映一个社区的程度。择偶距离越远,其社区的程度就越高。

  据笔者调查,阿村妇女同村的通婚圈半径大约在3.6公里之内,同小队通婚的则在0.3公里左右,婚入、婚出都存在这种情况,和儿媳的娘家、已出嫁女儿同在一个小队的亦不鲜见,甚至有离异经历的妇女,还有再嫁同一个小队的现象;同乡外村的通婚圈半径在8.2公里左右;同县外乡的通婚圈半径在20.5公里左右。而同省/区外县/市的通婚圈半径虽远达上百、上千公里,但毕竟是少数。就同村、同乡外村通婚居多而言,阿村妇女的通婚圈半径远低于全国农民通婚圈半径的平均值。

  阿村妇女的通婚圈,其目前的实际情形似乎是,“出嫁闺女的村庄大多坐落于娶进媳妇的村庄的‘联姻范围’之内,这一范围的辐射半径以一定时间内毛驴车或电动三轮车可到的距离为准,亦可以原有联姻地域范围为准。”

  从阿村妇女通婚的地域范围和地理距离来看,她们近邻内婚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本上实施的是以“大一统”为特征的集体经济,这从客观上限定了阿村妇女的活动范围。包产到户后,这种活动范围缩小到家庭,生产方式的旋即转变,乡里乡亲互帮互助的需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们多在同村同乡近距离通婚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生活和从业的空间有限,社会交往难免受到,县与县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不同县/市的异性很少有机会接触,而同村同乡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交往起来比较方便,相互知根知底,便于婚后在生产和生活中双方家庭的相互关照,所以她们倾向于在同村同乡选择自己的配偶。

  嫁出嫁进较远的只有百分之一二,都是带一点亲戚关系,为了tukan ezdax(寻亲),从远处把女孩娶过来。找近处的对象,大家平时见面,相互认识,远处除非有人介绍。

  此外,阿村妇女大都在同乡同村择偶,这还有先赋的因素,即居住地邻近、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这也有利于男女双方及其父母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容易就近联姻。

  需要指出的是,在择偶的范围上,阿村妇女传统的婚姻行为模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并延续着。随着亲缘关系网络的扩大和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外出务工女性的增多,以及到高一级学校就读女性的增加,这都将带动阿村妇女社交范围和通婚圈的扩大。

  从狭义的通婚范围看,阿村妇女基本集中于同村、同乡近距离通婚,她们的通婚圈明显具有地缘性特色。虽然远距离通婚已零星出现,但大多数婚姻仍然在传统的通婚圈范围内。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她们的通婚圈亦有扩大之势,只是远距离通婚还不很普遍。面对最佳选择和实际选择之间的分歧,到底嫁到哪里?代代相继,这是一个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本文摘编自《嫁给谁:新疆阿村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民族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