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人文历史 > 正文

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广东梅县松口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类别:永州人文历史 日期:2017-10-18 18:31:43 人气: 来源:

  我国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很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1986年和实行三通后,海外的客家人纷纷回寻根问祖,为此兴起了一股编写地方史志、族谱、家谱的热潮。在编修地方史的过程中沉静了半个世纪纪的客家学研究又活跃起来了,凡有客家人居住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客联会、客家文化研究会。有的大学还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机构。被喻为客家之都的广东梅州市非常重视客家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嘉应大学建立了客家研究机构。1977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副教授到著名侨乡梅县松口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因为仙口村是个客家人文丰富的村庄他们特专程前来考察,指定对地方文史有兴趣的我调查撰写的该村的客家人文的材料。我先后完成了《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梅县松口镇旧时人生礼仪》调查资料约5万字。我引用仙口村客家人文撰写的论文《仙口村人“扛公王”习俗》入选《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论谱牒资料在客家研究中的价值和局限》入选《第6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房学嘉、丘菊贤、陈干华、周建新、江金波、李小燕等专家学者他们撰写客家论文和编书著书时都曾引用有仙口村的客家人文资料。有关反映仙口村的客家人文的文章在报刊中发表后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2002年仙口村的文化人士编写了一本采村史、族谱、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书《仙口风情录》,丘菊教授为该书写序。有好些专家学者急需原汁原味的原始客家人文资料,为此我把多年撰写的《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梅县松口镇旧时人生礼仪》调查资料资源公开发表,供客家研究人士参考。

  仙口村是我的家乡,我知乡的一山一水。从小时候开始听老人们:知道村中的历史、地方掌故。经过老前辈们的,查族谱、县志,松口镇地方志,从而整理出这篇调查文章。在此首先要感谢下面同志的支持。梁兆本老师,83岁,退休小学校长。

  广东梅县松口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地处梅县东北部离梅州市50公里,松口港则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铁、省道等贯穿而过,是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有部分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而今松口镇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个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千百年来的孕育,松口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仙口村离松口镇约4公里,它是个单姓村庄,村民姓梁。

  历史上的仙口村含泰下、山口、河东三个自然村,以往是共一个行动村,在15年年前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两村以河为界线,把老仙口村分为二部分即泰东村(鸡冠、山北、泰下、河东3个自然村)、仙口村(山口、小金自然村)。

  仙口村1290人。其中,山北卢姓104人,小金黄姓人口386人,其中有梁姓26人。山口有801人,全部梁姓。

  泰东村1133人。其中,鸡冠余姓,人口303人,泰下543人,全部梁姓。河东287人,全部梁姓。

  两个行政村共有1631人姓梁。学校是共的,老人会是共的,合作医疗站是共的。村民们迫切希望合成一个行政村。

  据记载:梁姓 始祖松岗公,名梁福。在元朝皇庆元间(约1312年)来松口开基。松岗公是山口梁姓1世祖,山口梁姓从开基到现在已传27世,开基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

  山口村以前是个杂姓村庄。从可以查到的:这村的杂姓只能从村中实际有关传说和有关记载而写出。如“卓寮下“就是以往住过卓姓人的地方。计有卓、钟、李、曾、江、周、邹、唐、卜、管、刘、肖、郭、黄、廖、童17个姓氏。

  山口村二队有一老屋基,此屋基毁于1975年,用于开荒造田,平整土地。老人们说:没有松口先有此屋。屋基大约有1000平方米。

  下村有一个叫“天子岌”的地方,它是一个和周围没有联系的小山包。以前这地方下面住院有周、邹、唐三姓。传说不知什么朝代的曾经此地。

  上村有个名为“谷公畲”的地方,该地前面约500米有个叫“千人万鼓” 的地方。老人们说:“以往此地有官兵在“山盗”(即),“山盗”在此山腰上据险抵抗,用几百面旗帜鸣锣苈鼓,虚张声势吓退官兵。

  离村约1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谷公畲”。此地周围还有旧屋基存在。上村有一座七世祖屋名叫“上寨”。此屋没有堂号屋名。是不是以前的土著畲族人的“畲寨”,这都有待考察研究。

  据历史资料记载:南宋末年宋帝赵晏(皇太子)和文相国(文天祥)一行人被元兵追赶南下来过松口时曾过山口村,曾在山口村的天子岌下短住一段时间,此地日后人们为了纪念(皇太子)住过的地方日后此地叫“天子岌”。当时松口卓姓有800卓姓子弟参加文天祥的起义军,卓姓人因兵败遭灭族。

  此地还有一地叫“断头坑”是当日的屠场。传说很久以前曾在此地方杀了很多人。被杀的人都是反朝廷而受而杀。此地有卓姓人住过的地方叫“卓寮下”。这些但是传说侍考证。

  现在的山口四有一座老屋叫“围子里”。据梁兆本老人说:“此屋全村最老,是梁姓开基祖松岗公居住过的屋,建于元朝按年代推算约有700年。松岗公曾任福建上杭县令后贬官为州巡检,妻九妻生十一子。此屋结构特殊,像一条船,船头、船尾各一大门,中间有两条天井,屋子里的房子排列有序,有房间约有120间,犹如两条小街道,有一面靠河岸,地势险要。外围是是个两层楼屋,大门像城门,防御能力很强。下面大门用铁棚门关闭。可惜已毁掉一半。现只保存上大门和部分建筑物。此屋现在还住了几家人。

  据《梁姓渊源》载:荣贵公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卒于明哲七年,享年35 岁。荣贵公病逝时大儿子生公9岁,诚公6岁,安公仍哺乳。其哥哥荣玉公将贵 田82石典卖迫弟媳妇颜氏改嫁。但荣贵妻心坚不席、操冰霜宁守而不失节。颜氏享年92岁。其长子生公日后事业发达。其后代传下子孙人丁兴旺。

  荣玉公传六世仁寿公、七世景泰公、八世达公、九世伯瑞公、十世梭珊公。现在山口村其有,但只有两户人家。松口、潮汕各地,《梁氏渊源》在全省范围内的资料都查不出,只查到十世就无可考究。其外迁后代迁在何处无法考据。

  山口村1600多人都是山口五世荣贵公的后代。荣贵公生三子,生公、诚公、安公。其中诚公已在八世以后在松口镇马头岗下开基了。安公一房在山口村约有250人,住一、二队。现还存两个七世祖祠,上寨,“大夫第”(老屋下)。

  生公一房在山口村有1400人左右。分住泰下自然村,河东自然村,山口自然村。六世安公都住山口村一、二队。

  七世祖屋上寨无门楼名,但规模很大,现存一正堂,供放祖牌位,双层围屋只留下屋基。据说明末清初时曾往过70户约200多人。现在只住2家人,人口约7人。迁松口官坪,梅县金盘桥,三角镇。神祖牌位并列两个开基祖神位。神位上写(俊盆十二朗讳樾;勤创十朗讳椿)。据本屋老人说,十二世孙德乔公是个大力王,此人身高8尺,体重约500市斤,能手抱一第牛跳过小溪。当时此屋人丁兴旺,附近人都怕他们。连公差来收粮食都不敢去此屋收粮。此大力王的墓碑现还由其本屋梁茂亢保存下来。此屋十八世孙梁锦祥曾参加过大平军,还是一个带兵1000人小。据本屋老妇人梁秉珍说,他在军队时擅自放俘虏100人,为瞒他俘虏逃跑······。他回乡后50岁喜得儿子时,夸耀说是他以前积功德才有儿子传代。 他武功很好,曾办拳馆传授武艺。

  六世安公的儿子杨千公“大夫弟” (七世祖祠),此屋又称“老屋下”。“老屋下”是个围屋,有房间约150间。门前有一口大池塘,传说此池塘是做屋时所挖泥的地,这个屋是用泥砖砌成的。杨千公的做了六屋,屋名分别是是“显财居”18世开基,“锡庆楼”19世开基,“深塘下”17世开基,“庆启堂”18世开基,“柚树下”20世开基,“柯生楼”20世开基。杨千公有一“公尝”叫“杨千公尝”。此公尝有田约200亩,作为学校经费,为“仰川学堂”办学用。此公尝田地时作“死地主”土地而卢回。以往供杨公轮耕。收入租谷用于私熟老师的学费,祭祖,兴修水利等用。解放前由留日学生梁政可先生管理过“杨千公尝”。

  用公号名锦山,在明朝成化年间任浙江省永嘉县知县。用公人不多,老人说外迁的多。在本村约有400人。

  七世端公祠(大夫第)在泰下村,此屋据老人说是刘姓人的地方,刘姓迁车田村。此祖祠在山口村有1300人之多,以往山口村端公要到这里祭祖,要过一条河,很困难。有一年春节,因发洪水,不能过河,从此以后便在八世祖祠岭下祠而祭祖。但要隔河面向七世端公祠而祭,这叫“遥祭”。然后才祭八世祖万贵公。

  八世万贵公在岭下开基后,九、十、十一丁都不多,到了十一世宪公才发达,才做屋即岭下祠此屋,安神位立八世开基主万贵公。族谱上写道:八世祖万贵公开基岭下后,九、十、十一丁都不旺,由十二世开始才兴旺。十一世宪公生五子。其中一子(三房运方)迁江西。余下四房在山口村。其中五房(汝为)为弱房,数代单丁,人丁不旺,现在传三丁(24世)。

  四房(汝翼公)在山口村有600人左右。迁出的人更我多。二房敏基约100人,长房(廷表)约200人。

  刚义公为人正直好施舍,重义气广交朋友,对村中公益事业非常关心,组织祭祖,本房姓利益,做了很多工作。以往祭祖里要念祭文,他的功德。至今还有人说,刚义化官司打赢李二何。刚义公生于明崇桢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享年48岁。本村老楼屋是他所做,此屋是高两层,有房间60间。以往祭祖此公房人很隆重。旧时该公房有尝田每年租谷约200石,公尝田由本房子孙轮耕,租谷用于祭祖、修祠堂,有关公益事业的开支。此“刚义公尝”还用于在荒月时把谷借给本房子孙。老楼屋中还有二间房子,在楼上作为仓库,人们叫“义仓”。解放前“刚义公尝”梁亚钱、梁锦洪曾经管理过“刚义公尝”。

  刚义公儿子晋公(十四世)做新楼,规模比老楼还要大,楼高两层,房间约100间。在族谱中有段记载:知晋公生于康熙九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95岁,封登仁郎。雍正丙午逢,他和胞弟侨均出谷救济山口,涧头两乡灾民。在本村梅子龙建一座桥,取名“庆济桥”。此桥现在保存完好。曾受族人匾一块写上《必昌》。此匾后在其儿子所做之屋“堂”的中堂上挂着,可惜毁于破四旧时期。

  十五世一轩公,是刚义公的孙儿,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72岁。他是在30岁时取得“岁进士”。曾在梅州培凤书院任教谕。是乾隆年间洲官王辅者儿子的老师。他用教书所得的钱做了一个屋,此屋不大,有房子23间,后面有一个小花园造型很雅致。前面靠松源河畔,后面是一个小山坡,大门向东。做此屋有一段来历:一轩公执教到60岁了,还住上代人留下几间祖屋,洲官王甫者特此出面向发了迹有钱的学生募捐。精通地理风水的王辅者前来山口村为一轩公选地基做屋。传说首次来到山口村看了此地山川地势,惊叹不已,首先被东面沿河而上的竹林迷住了,河中水势平缓,行驶小船。传说先祖松岗公会选此地开基,是看中了此地的好地势。他看到此村周围群山环绕,河水从村中转一个大弯。从村中穿过,说此地风景真好。以后松口八景之中就有山口丝竹一景。他为一轩公选地基,此地原是一块稻田,每年要交8斗租谷。屋做好了叫“才储堂”。中厅有一横匾写上“岁进士”。日后此屋人们叫“八斗租”。意思是此屋原来是一块稻田年交八斗租谷。

  “才储堂”的人才辈出,外迁很多,还在附近做了四座屋,规模最大的要数十八世造的“大夫第”,十九世造的“司马第”。规模比较小的是二十一世建的“百寿分居”, 二十世建的“继食堂”。据族谱记载:梁一轩乾隆年间建此屋至今(15世至二16世)约250年间本村人口约200人,外迁人口比本地还多。南洋,、港、澳国内各省市都有。此系子孙有个特征,很会读书,历代文人辈出,科举考试前出秀才、出举人。科举废除后考上大学的也很多,教授、工程师,也有不少。历代还有书法人才,字画好的人。如二十二孙梁达权教授,现任湖北省书法协会副会长。曾任武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晚清年间曾封的有:十五一轩公“岁进士”、十六世君荣公封登仁郎,十七世方扬公赠奉直大夫,十八世峻源公封奉直大夫,十八世德源公封武略雩骑尉,二十世辅清公咸丰年间举人,曾任宁化、武平、诏安等县知县。解放前后也出了不少大学生。略统计自解放后此系裔孙考上大学的约有25人,中专生5人。评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4人,高级工程师职称5人。每年重阳节前后祭十五世祖一轩公都有一传统习俗,吃饭时要请老师吃饭,小孩要给老师敬酒。一轩公葬于岭下祠首石窝穴。祖孙在其墓前祭祀后都在本村公王庙前的榕树下做午饭设宴请老师。此俗一直沿续到解放前,梁达元老师小时还参加过这类型的祭祖。

  十五世一轩公的曾孙十八世峻源公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享年74岁,曾封为奉直大夫。“大夫第”是他建的,于1825年峻工,历时10年。此屋有房间约100间是楼屋。做此屋有段传奇的故事。相传峻源公没有发迹前是一个小盐商。以卖盐为业,隆文镇有一个小中转站,由松口镇的盐请挑夫挑至隆文圩中转站,再由隆文挑至蕉岭县高思。当时是小本生意,他老婆也挑盐,每次挑盐,由他老婆领队,担着盐要走50市里程,此先上坡后下坡,是一条石砌。夏天时在大树下歇脚乘凉。她是老板娘深知挑担的艰辛,后来她发迹后,沿做了五个凉亭。她活了102岁。其特做一屋纪念她叫“百寿分居”。当时附近很多山盗()出没,有一次有一个山盗要在小中转站寄放一袋东西。老板娘答应了。过了几天,山盗被人,此袋子东西,便由老板娘私吞。后来把袋里面东西一清查,全是金银珠宝,峻源公便发了。还有一传说,有一天俊源公的夫人跟随一只母鸡到后山坡上一山洞,母鸡进入洞中不出,他用锄头刨开洞门发现内有一只大水缸,水放内藏有金银。反正是发了,故事流传了几百年。日后峻源公用此资金在松口镇开了间火盐厂,买了几间店。其子孙在福建峰市、潮州还开了木材店。峻源公做了“大夫第”,其儿子做了“司马第”,孙儿做了“继食堂”、“百奉分居”。富了几代人。在100多年时间峻源公可谓财丁兴旺,人才辈出。

  村中由十五世至二十世祖屋还很多,建筑风格各不同,有围龙屋、有三堂四横,也还有二三十年代建的小洋楼。有些屋还出过做官人,屋中老一辈十分注意先祖牌。据查有些祖屋的牌位是清朝时出钱买的,有的人的祖辈曾做过官。

  “环桥堂”是十六世开基祖豹然公建的。豹然公官居文林郎,他的大儿子丽轩公封登仁,小儿子敏政公是大学生。据说丽轩公做官死在外地。

  “文裕庄”是由清末新科举人梁杏果所建。梁杏果先生曾经参加近代史上的“百日继新”运动,一千多举人光绪时他是其中一员。初年他是广西军阀陆荣廷的幕僚,曾出任广西兴业县和广东三水县的县长。

  仙溪小学,旧时的校名为“振兴学校“。1905年由梁谷欣先生人等华侨集资建的。解放后1987年建的仙下大桥和1992年建成老人会会址,都是华侨捐款建的。

  古时村中建筑物:旧时村中在小河中建有供农田灌溉用的水坝,渠道,建筑年代不详。在松源河中还保存有四道水坝遗址。

  第一道水坝建在泰下村和上村交界处。此坝的作用是提升河床水位,供渡船航运之用。原来两岸交通用木桥,因经常发洪水,修桥投资大,而改用渡船。还有可供水磨作动力,水坝下面有一磨坊为村里人加工粮食。

  第二道水坝在仙溪小学下面,此水坝供水车吸水灌溉岸上农田。据说此水坝是原河东的李姓人建的,建筑年代不详。

  第三道水坝在定和楼下面。此坝作用是用来提高水位,供中两岸交通的渡船航行用的,此渡船码头在公王庙下面。

  第四道水坝在小金和山界处。这条水坝的作用是提高水位,用来推动水磨加工粮食用。这条水坝由童姓人所建,故叫做“童姓坝”。

  村中小溪上有几座桥,建筑年代不详。其中梅子隆有座石拱桥建于清朝初年。由岭下祠十四世乔晋公捐资做的。叫“庆济桥”。

  福缘庙建于乾隆十七年,老人们说是河东上新屋人所做。庙中墙壁上写有历代主持人的名字,并且还保存第一代主持人梁梅莲的画像。从画像扑看,此女人年纪约30岁,人长得秀丽,是一个美人儿。据说她生长在富裕家庭,年轻时嫁给沈家,早年失夫后回娘家居住,决意不再嫁人。她父亲特为她此庙给她出家居住。由梁梅莲开始至今已传七世,时间近200年。旧时据老人们说,此庙香火很旺,曾经有一个时期住过9个。这是清末时期。现在庙里住有4个,主持人邓永芳是个60岁的老妇人。据老人说,此庙一年有三个节日。起福在二月,要择日子。暖福在七月三十日。完福在十一月,要选择日子。起福的日子定好后向附近的妇女们发通知。此日很热闹,来人很多,人们送钱送米。钱放在铜钵里,米放在天井下大箩箕里。要是此日有华侨参加,收入更好。华侨也热心捐赠庙里的各种备配(大部分是华侨出钱购置的)。们的收入靠做佛事,附近有人死了请她们去。做一场佛事收入约1000元,税款80元。庙中有节日时由附近群众捐赠,华侨捐赠。庙中原来约有10亩地是以前庙中,1980年分田到户后归庙中管理。

  第一个贞节牌坊建于明朝中期,是泰下村人建的,女主人是梁胡文老师的上代。据说是女主人的丈夫是位秀才,年纪约25岁已婚。旧时读书赴考科举没有年龄界限。为参加省试考举人而埋头苦读。当时凌江楼屋下有一座木桥。泰下村人要读书要过河去到山口上村的仰川学堂读书。当时值端午节,家中来了很多客人,这些人都是女客,在他房间里谈天,影响他读书。他吃了晚饭后去学堂读书,待他回家时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他刚走到木桥中间,一阵洪水冲来,桥身断裂,连人带桥被洪水冲走了。他老婆因丈夫的死而哭了几天,水米不进,不久便饿病而逝。村民便把此事呈报,立此贞节牌纪念她。此桥因为死了人,后河中改用渡船摆渡作两岸的交通工具。

  第二个贞节牌坊是由六世安公裔上村人建的。具体时间无法考究。是安公二十世孙梁正可先生(留日学生、园艺专家)的上代的。

  第三个贞节牌坊是山口岭下祠八世万贵公所建。此牌坊是“堂”人梁英华先生的上祖。堂是十三世刚义公的孙儿梁王润所建。屋中中厅上挂有贺的“必昌”横匾一块。梁王润,举人,曾任湖北省黄安县河运吏。是他通过为他的母亲取得“天褒节孝”贞节牌坊。此牌坊建在村中间大旁边,规模很大,石料很好,建得很牢固。可惜毁于破四旧时期。

  山口村邻近车田村,该村有温、吴、梁、李、伍、刘6姓。邻近的洋坑村有陈、李、吴3姓。小金自然村大部分人姓黄。鸡冠自然村姓余,山北自然村姓卢。

  山口村梁姓人与洋坑村姓陈关系很好。相传山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岗公有个儿子送给洋坑村陈姓开基祖陈八燕公做儿子。因此有梁、陈两姓不通婚的祖训。陈姓祭祖时先去官坪梁祖祠祭祀,然后才回他们村里祭始祖。

  小金自然村约有400人,全村都姓黄。其中有几个屋原来姓王,后来为有利于团结而改姓黄。据老人说,梁、黄两姓向来都有矛盾。据风水先生所说,小金村是船形,船头直对山口村,对山口梁姓人不利。梁姓人特在小金村头做塔治它。此塔当作一竹杆插在船头,船便不能走了。此塔为“文魁塔“建于清朝咸丰四年。村中若有人考中了秀才、举人便要去此塔祭祀。

  1944年夏天,山口村梁姓和小金黄姓发生族斗。山口梁姓人组织了约100人去割小金人的禾。在梁特锋(党少将)自卫队的护卫下抢割稻谷。原因是梁特锋用黄姓小孩签字的形式,利用黄姓“中人”(中介人)来买黄姓的田。到了收割期间去割稻谷。黄姓人不同意聚众,幸得没出人命案。梁特锋,说;“你们敢卖我就买。”后来小金黄姓人通过其同松源宝坑黄姓人黄任环(当时任师长,驻军在梅县)出面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个做中人的也被村里人欺视后患病而死。被骗签字的小孩则被父母痛打一顿。有一个14岁小孩被父母追打而走投无,在松口梅东桥上跳到河里,幸没淹死。此人还健在,现在已70多岁了。

  仙门梁姓人和巫姓人的争端。松东三畲巫姓人有穴一祖墓。此墓可以说是松口地方有名的好墓之一。墓地处在半山,不管天旱下雨,地门塘里总是有水。人们叫它“游鱼上水”。此墓建于什么年代无可知,据说,此墓主其传下的有万人之多。每年秋天,巫姓人选好吉日,有三百多人敲锣打鼓到此祭祀,然后到大涧村巫屋吃午饭。山口人的文魁塔正好做在此墓,因而影响了此墓风水。因此巫姓意见很大,原因但是山口人做塔祖上风水。松口梁姓是大姓,巫姓人无可奈何只好暗中生气。

  山口村以前是杂姓村庄。除去梁姓外还有18姓。到了解放前,只有曾姓,解放后此姓也住绝了。清朝末年上村还有张、江两姓,以后出已迁出。村中还些墓地,解放前还有人来祭祖。如:洋坑,李姓人,他们都说祖上曾在此居住过。他们的迁出原因无法考究。是受族歧视还是被梁姓人了,无可考究。

  下村的天子岌下以往住有周、邹、唐三姓人。此三姓人在很久以前和梁姓人不和。原因松岗公迁居山口村之初,曾在大金坑瓦窑岌下设公王庙,以便和洋坑陈姓共同祭祖。此庙在周、邹、唐三姓境内。他们不满意。公王庙被他们。因此事和梁姓人积怨很深。也不知什么时候这三姓人也没了,现在只留下屋基。人们用地名来纪念,此地叫“猪斗塘”(即“ 周邹唐”)。

  山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岗公官任巡检。他生了11个儿子,其中做官的有:次子天成,官任福州通判。三子天锡,官任福建提学道。五子天彰,官任南京史部待郎。

  七世祖祠有两个是大夫第。七世杨千公是奉正大夫、七世锦山公曾任浙江省永嘉县县令。封中宪大夫。据各屋门楼、厅堂上所挂横匾有岁进士,文林郎,登仕郎。解放前有两人当过县长。梁国材(梅县和惠阳县);梁杏果(广西兴安县)。

  的高中级干部有:梁锡祜,曾作红军二十二军;梁尚苑任西欧司的司长;梁育连,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职务不详;梁隆太,曾任管理处的处长;梁达权,任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高中级干部有:梁特锋,梁国材,梁育环。梁育环,任江西省赣州专员;梁宜连,解放前作省农业部长。

  村民文化素质高,70岁以上老人有好些都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解放前出过4个留学生,梁正可,早稻田大学毕业,学园艺专业。梁,梁杏果的儿子,学音乐(小提琴专业)。约有10位大学生。

  由1950年至1966年上大学的约40人。山口两个管理区。中专生15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中专的约束30人。据统计有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约10人。

  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有两人参加大平军。上村梁锦详。(二章说明)中村新屯丘屋,此屋梁育环的祖父(姓名不详)据说兵败后曾带四十多个人住在他家,带回一支剑,现年83岁的梁捷善先生还看过。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员梁隆太被敌人捉去,的由梁正可先生保出。搞美援朝时期,本村有4个人参加过志愿军。

  解放前重视教育。在科举时代,都以各房姓请私塾老师。教学地方有些是祖祠,有些是学堂。现存一“仰川学堂”,是七世祖杨千公尝办的。在没有做振兴学校以前,附近的人都去那里读书。

  仙溪小学,以前叫振兴学校,建于1905年,由华侨梁谷欣等华侨出资建成。现操场旁边还有一棵“亚森子树”,是建校时所植。这条树现生机勃勃,树干粗大,树叶茂盛。叶子可以吃,味道和甘草相似。

  村民们历代都尊敬教师。村中十五世祖梁一轩(文麟)公公祭祖时,有请老师吃饭,孩子敬酒的习俗。村民们重视教育,解放前不管家境如何,都要供儿子读书。有宁可卖屎缸屋,供儿子上学堂的事例。

  要中旧时有3个庙。有两个解放前忆解散。现在只有下村一个“福缘庙”。本村教的人都去那里活动。活动情况(第十章已详述)。

  由80年代中期起,村里有人,全村现有约30人。有全家入教的,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目不识丁的人。他们入教的动机是一种寄托。重病时有人来慰问,死后不用“做佛事”。节约经济开支。星期天在里做礼拜,听,可陶冶心情。目前村里入教的人还有增加的趋势。

  村里有部分中年、老年妇女很相信“仙姑”,有的“仙姑”门庭若市。仙姑能够得到人们相信是有原因的。做仙姑的妇人都是50岁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自吹什么时候自己得了神。她口念,,有宣传她如何,便有人登门拜访。

  现在文化普及了,科学发达了,村里还有人去算命,卜挂。这些人中有老年人,中年妇女,还有高学历的人。有些人出门要看日历,看是不是吉日,连搬眠床都要选好日子。

  扛公王:旧时山口村有扛公王活动。山口村的公王只管山口村梁姓范围各村屋。公王庙坐落在山口村的中心地带。松源河的西岸上。庙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面有一块地约一个篮球场大。公王庙造型独特和一般公王庙不相同。它是墓合一的建筑物。外围和普通墓一样,没有墓碑,墓碑部位用一个体积如大电视机纸箱一样大小庙代替。庙的左右两边写有:福先人梁陈分家;庇炉相分家。山口村的公王庙里有香炉没有神像,而洋坑的公王庙里神像没有香炉。祭公王时陈姓人先要来山口村点香祭拜。然后把祭品,挑回村里公王庙再祭。

  传说松岗公还没有来山口村开基前,松岗公几位朋友来松口选择地方开基。他们来时还有其伯父振鸿。松岗公选择山口村开基,他的朋友陈八燕公选择在洋坑村开基。开基时间是元朝中期。据《梁氏渊源族谱》记载:松岗公1307年官至巡检,逐不复仕,以仙口村之田心隐居。《梁氏渊源》(127页)松岗公享年82岁。

  松岗公和他的朋友陈八燕公一同从福建石壁村来松口,来的时候把他们村里的公王也用箩筐挑来。他们开基时为梁、陈两姓共用公王。把公王庙设在两村中间的地方大金坑瓦窑岌,设庙祭祀。

  公王庙周围是李、周、邹、童四姓杂居地。公王庙受外姓人。经商量后用押签的形式,陈姓得公王像,梁姓得香炉。各在村中设庙。因此山口村人的公王有香炉没有公王像。

  有关公王的传说如下:据说公王生前做过官,官居丞相,后封国公。此人姓梁,他生前为官,政绩显著,关心百姓,忠孝两全,受。他死后显灵,救驾数次,村里人设庙祭祀,香火很旺。村里人遇到灾难都会去庙前祭祀。

  据查《梁氏渊源》族谱和《梅县客家姓氏源流》(63页)。梁氏六十四世孙克家,字叔子,宋高绍兴二年(1135年癸丑乡贡,乙卯都魁庚辰年(1160年)状元,官右丞相,宋考(1163年)任中书门下省。淳熙六年(1179年)封国公,再封郑国公。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山口村公王庙造型独特,是墓庙合一的建筑物。老人们的传说合起来研究,梁氏六十四孙克家是不是这个公王。待以后资料充足时再考究。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公王生日。这天本村梁姓村民都会去公王庙敬公王。解放后洋坑陈姓人也会来这里敬公王。据说很以前传说,远至松东介溪、涧头、松口镇的马头岗下,大塘、大力人都会来此敬公王。

  上午敬完公王以后,做“木偶戏”,时间一天一夜。解放前由梁国材、梁杏果独资出钱也做过。有华侨回乡出钱的也有。或者由各“公尝”出钱。总亡这天都有戏看。老人们说:解放前,他心记得由梁国材出钱,时间是1948年。请的是福建永定县峰市戏班。此戏班有10人,乐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木偶表演也很逼真。在公王庙前的公王房(上房专放公王和扛公王仪状工具)。前面搭戏棚,用4张八仙桌为基础,再用竹木结构而结成。用汽灯做照明工具。做的节目有有《八仙过海》、《水浸金山寺》、《化子进城》等。有几位喜欢看此戏的老人都还能唱几句。

  老人们说,这天很热闹。看戏的有本村人,也有外村人。人数最多时达1000多人。这天外出的人都会想办法回家,外嫁的村姑也会提前一天回娘家。还有各门亲友也会前来参加这次盛会。这天早晨,做生意的人挑着货郎担子在公王庙前的门坪,公王房旁边摆好,卖各种食品和形形色色的玩具。这天做生意的人利赢不少。

  公王庙前摆着各家户挑来的祭品,大户人家全猪、全羊、普通人家是三牲猪肉、鱼、鸡)。祭祀的人多时,祭品摆得很多,但地方面积有限,一次只供十多家人摆祭品。焚香参拜后,再供下一批人祭祀。但有规矩,先让洋坑陈姓人先祭祀。

  山口村扛公王的日子是在端午节前后的几天时间。即初五、初六两天。出巡线分两天走完。全村各屋都要走尽。

  在几天前,村中各房负责人集中在祖祠的中厅,八世岭下祠,这里地方中心。推一人为首,老人说推坤士梁利香为首。商量好这次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费村中各公尝。扛公王、仪仗队鼓乐班人员都有报酬。也曾经做过由富裕人家或华侨包的。梁国材、梁杏果、梁利香、梁政可等都曾单独出钱演出一本戏。1947年的扛公王活动由梁国材出钱演两本戏。

  五月初四这一天,青年人在锣鼓,乐队奏乐、唱公王歌的在唱歌。有部分人在公王间里整理扛公王仪仗队,公王轿。听老人说,梁承许老人唱公王歌唱得很好听,可惜此人早已病逝,无法采访公王歌的内容。只能通过一些老人回忆出片断。下面是《公王歌》的部分歌词摘录:

  五月节到来了,家家户户喜洋洋。公王出巡去,家家户户接公王。摆出三牲焚起香,敬请公王保我平安。······我们的公王真,保我梁姓驱······老人幸福长寿,保我后生身体安康,保我孩儿读书中状元。

  端午节这天上午7时许,村中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来到公王庙前看放“旱船”和公王出官的仪式。来看的人很多,很热闹。

  公王没有出宫前,要先 “放旱船”。老人们说,端午节鬼很凶, 要把“”驱走。这天每家每户的大门小门口都挂着束青艾草。公王要出巡,先把鬼赶走。“旱船”是用青色纸做的纸船,长约3市尺。”旱船“还没有放时先在公王庙前点香火,香火点燃后起步往下游的文魁塔边的燕子岩深潭里送去。这时一人拿着燃烧了的香枝,右手拿着旱船。一个人在后面护卫,快步向下游跑去。如果这次“送旱船”要是中途摔跤或者香火中途熄灭,香枝烧完了,旱船还没送到目的地都视为不吉利。村里还有一位90多岁老人梁炽光,他体质好跑得快,旱船由他送。

  扛公王的人先列队在公王庙前排好队。由村中先焚香,大家向公王焚香祭祀。口中念道:公王老爷,今天请你出来,巡视,作大平清福,我们梁姓人家,户户平安。香火烧完后约15分钟放一串鞭炮,把公王牌位(没像)香炉抬上轿。

  扛公王的队伍排列是有的。前面是一面帅旗,旗子是三角形红色。旗子又长又大,由一壮汉擎着,后面一个人拉旗尾,不能让它着地。帅旗后是一面长方形的红旗,红旗后是一个大红灯笼,接着是“回避、肃静、”牌。接着是公王轿,由4人抬着。轿子后面还有几面大龙旗,十多面彩旗护卫。笛手开道,一面铜锣,一只大鼓,一副狮锣鼓穿毕插其间,有时闹八音。后面跟着一大串人,最多时约有200人。

  跟在公王仪仗队后的人是顺序有规矩的。先是本村悲份较高的,有钱的绅士,然后是子孙满堂的人。其后没有再分,一个接一个,总之能在前排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旧时梁国材、梁杏果都参加过这种活动。

  推荐:

  

0
0
0
0
0
0
0
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