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人文历史 > 正文

潇湘源”集结着中国七大千古人文之谜

类别:永州人文历史 日期:2017-9-7 22:25:48 人气: 来源:

  “潇湘源”在湖南省永州市的南部,它不仅是湘江及潇水的源头,也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长沙岳麓书院著名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中的“濂溪”就位于这个地方。人们不解的是在“潇湘源”方圆不足百里的弹丸之地竟然集结着中国七大千古人文之谜。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玉蟾岩遗址就在潇湘源区域的寿雁镇白石寨村,199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岩洞中发现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这一惊天大发现,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探讨时间从八千多年前推至一万二千年前。同时也出土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研究人员将陶器碎片与发掘点所处的地层相比对之后,经放射性碳测年,锁定了陶器碎片的年代为距今1.8万年,远远超过以前发现的世界最早陶器样本,2009年6月中国和以色列科研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这一报告,世界。玉蟾岩遗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它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从五千年前的黄河文明推向一万八千年前的长江文明,但潇湘源是否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仍然是个谜。

  风景奇峻秀丽的九嶷山就位于潇湘源区域,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葬在这里。舜帝,故称虞舜,尧以舜品德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舜即位后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百业兴旺。他百岁那年到南方巡视,不幸死在苍悟,葬于九嶷。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爱情故事。人们为了纪念舜帝,在九嶷山下建起了陵庙,历代王朝都到此祭祀,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陵庙。《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孔子和孟子也都认为中华民族是在舜帝时才真正从文明,因此,历史上舜帝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始祖。无独有偶,在舜帝葬于九嶷山整整3000年后,离九嶷山不到二十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他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上巅峰的理学鼻祖周敦颐,他在中国古代所有文庙中与孔子一同并列为师。周敦颐,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宋学的创始人,他集佛、道之精华,重新解释了儒学经典,也教授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的学生,如程颢、程颐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中华文化建立起了一种具有高深的思想体系,他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成为中国千古励志名言。九嶷山因人们不知舜帝具体葬于哪座山这一千古之谜而得名,同样,在始祖舜帝的安葬地诞生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巅峰的理学鼻祖周敦颐,如此巧合,更让潇湘源显得无比地神秘。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形体完整、皮肤润泽的古尸,世界为之。同时出土的世界最早地图却鲜为人知,世界最早地图是一幅绘在帛上的正方形地图,边长为96厘米,地图上没有标注绘制的年代,但根据墓主人下葬时间可以判断,这幅地图至今至少2100多年,是世界至今发现最早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描绘的正是潇湘源区域,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比例大致为十八万分之一,绘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山脉、河流,又有村庄、道,自然、经济等基本地理要素非常齐全,地图中山脉、河流的画法也非常科学,可以说是一幅完全可以与现代地图媲美的大比例尺地形图。非常特别的一点,图上在传说中舜帝的地方画有九根柱子,不知制图者是何用意?更令人莫测的是远在长沙的墓主人为什么要唯独收藏这幅绘制潇湘源的地图?

  鬼崽岭位于潇湘源区域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在村旁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山岭的地表层埋藏着大量的人物石雕像,经中国石刻博物馆和湖南省考古部门有关研究专家初步调查统计,光是地面散落的石像达5000尊以上,地下2米左右还埋藏数量更多的石像,如此数量庞大的人物石雕像比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数量还要多。石雕像大的高约1米,小的高约30公分,人物的造型多为阳雕,面部表情却是阴刻,制作工艺和造型十分独特,形象粗犷、线条自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能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据考证,雕刻年代横跨数个朝代,最早的一批石雕像比秦兵马俑还要早数千年,这一人物石雕像群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秦代以前石刻史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鬼崽岭人物石雕像群数量之大、时代之久远,堪称世界一大奇迹,可古人为什么要雕刻这么多人物石像?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峒”在瑶语中就是盆地的意思,千家峒是早期瑶族祖先繁衍生息的家园,传说它的四周被群山环抱,中间是开阔的平原,仅有一个岩洞与联系,是一个与世的仙境。在宋末元初之际,发现了这个地方,派官差入峒征收粮饷,瑶民们热情款待,官差久留不归,误认为被杀,于是派兵围剿千家峒,逼得峒内的瑶民纷纷外逃,流散到南方各地大山之中。据说,在分离时瑶佬召集12个姓的瑶人,将一牛角锯成十二截,送每姓瑶人一截,相约500年后子孙再回千家峒相聚。这个悲壮的故事几百年来在瑶族子孙中代代相传,成为他们难以解开的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为此各地瑶族跋山涉水四处寻找千家峒。1986年,来自全国7个瑶族较集中省份的瑶史研究专家来到潇湘源区域的大远瑶族乡,他们发现这里不仅被都庞岭与萌渚岭四面环抱,且只有一岩洞出入,峒内土地宽广、肥沃,还有传说中造型奇异的鸟山、马山和狗山,地形地貌与祖辈传述的千家峒非常吻合,因此大家一致认定大远瑶族乡就是瑶族数百年四处寻找的千家峒。1987年,在广大瑶族强烈要求下,经湖南省人民批准,大远瑶族乡更名为千家峒瑶族乡。千家峒及其故事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十分相似,数百年来,很多人认为千家峒就是“世外桃园”,可谁也不能肯定。

  潇湘源区域有一个叫下灌村的村庄,在村旁田畴旷野中有一个的石山,山上有一个貌似平常,却十分神奇的岩洞,名叫读书岩,历史上曾是附近读书人居住读书的地方,神奇的是从这个岩洞中走出过中国两位状元和八十多位进士。两位状元,一位是“江南第一状元”李郃,唐太和二年,年方二十的李郃赴长安赶考,被文钦点为进士第一,成为中国长江以南考取的第一位状元,曾任贺州刺史和吏部侍郎,他还是中国麻将牌的发明人;另一位是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宋宝佑七年被宋理特科第一,授翰林职。洞中“万年一古洞,唐宋两状元”的石刻在述说着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世代来此读书的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何氏四杰”兄弟与其官至工部尚书的父亲何凌汉也都来洞中读过书,读书岩还创造过“一家六代翰林”的传奇。岩洞外风景秀丽、清幽,眺目远望,群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如波涛起伏的大海一样雄伟壮观,且所有山峰的顶部都朝九嶷山的方向倾斜,“天下万山朝九嶷”的奇观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在潇湘源区域的妇女中传承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时了世界。女书的形体呈倾斜修长的菱形框架,右上高左下低,风格飘逸、舒展,既像甲骨文,又似变异的方块汉字。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它是表达当地土话的文字,曾经是当地妇女互相交流的重要工具,她们用女书写成七言诗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女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迹。关于女书的起源,当地有很多说法,但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查阅永州史记,古老的永州,建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之初。据记载,汉武帝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在此筑城。泉陵侯国都城在城北二里,今零陵城内泉陵街一带,传为泉陵城故址。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零陵郡治迁至泉陵侯国,此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在这里建郡置府从未间断。从公元前124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这样久远的历史,湖南只有长沙和永州两个。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末,零陵已成为全国12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郡之一。、、、、、、 考古学家张修桂经过对《地形图》深入研究,得出结论:“秦汉之际,潇水流域已是一个久经开发、人烟稠密的重要经济活动区。”人口繁衍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到汉末,零陵已成为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百万人口大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代湖南境内置有四郡,总人口281万,其中零陵郡人口为1001578,是桂阳郡50万的两倍、武陵郡25万的四倍,仅比长沙郡少5万人。零陵,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之南境,位居楚粤要冲,自古乃楚南一大都会。大文豪欧阳修誉为美于“画图”之郡,名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然而,红网永版有个的文盲整天永州即零陵的历史地位,对于这种睁眼说瞎话,吃人饭不拉人屎的家伙大家在红网早都知道是它和它的本质了。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符号和标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在2007年召开的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和广博人文的永州,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和家园情怀。

  如果你去过真正的永州即零陵,你会发现你眼前才是真正的永州:狭窄的鼓楼巷土街道、低矮的外河街青瓦房、蛛网般的小巷、灰色的夹火墙,还有街头巷尾响起的朗朗上口的民谣:徐家井、三多坊、高山寺、柳子庙、柳子街、大西门、小西门、东门巷、司马塘、前进街、霞客桥、朝阳岩、水晶巷、萍岛、小石潭

  这些将老地名绝妙编撰的民谣,是2000多年来一代代永州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乡土故事的汇编。这些广泛分布于永州城内的老地名,承载着一个个或诙谐幽默、或壮怀激烈、或深情款款、或浪漫抒情的乡土典故,成为了“老永州”难忘的童年记忆,承载着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故园梦”,更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故园恋”。

  在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永州大地上,这样馨香悠远的老地名还有很多,比如永州八景——朝阳旭日、回龙夕照、萍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还有唐宋大文豪柳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更有列为潇湘八景之一的梦回萦绕“潇湘夜雨”的绝美意境

  知晓这些的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老永州”。这些老故事老地名,这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乡愁!现在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永州”地名的混乱?到底是那些人做、无畏的事情?如何才能永州老地名,留下我们看得见的乡愁呢?只有尊重事实、历史、忠于文脉才能更好地并永州,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后代传承原滋原味的“永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

  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武帝封长沙定王之子刘买为舂陵侯。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强秦或商周。当时的湘南,虽有舜帝,仍是偏远。而一个蛮荒之地,却迎来了大汉皇族,四山围合的之地,竖起的是勃勃雄心。西汉齐武王刘伯升带领七八千舂陵子弟起事,与王莽争斗,所部为刘秀义军之中坚。舂陵因此,而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抹不去的名词。后虽被的刘仁迁至南之白乡,但故事已经在这片山地写下,而至今仍四可见的汉墓,从另一个侧面,这里曾经的兴旺发达。

  湘南的崇山峻岭,湘南的千山万,或许令先当年受尽。前面是九疑山,虽有一天漫卷的白云,有潇舂合击的节,北有明山作为靠山,能听到古寺的钟声,这里的黎民百姓、大众满怀信心,勾勒出舂陵城的蓝图。舂陵侯带来的,是,和之中的振作。巨大的压力和闭塞的通,迹罕见的偏僻,令他心灰意冷。而不屈的舂陵的,他们已经无可走,除了团结一心,除了垒起城墙,除了开荒垦地,生命会随时如一朵山花,在瞬间里凋亡。

  柏忍,1898年生在舂陵,1929年死在舂陵。她,是这块土地一个巨大的疼痛,用生命开垦了另一块历史蛮荒。1922年,她随夫家迁居长沙。冲破重重阻力,参加帝封建的斗争,并因此于1924年离婚。1927年,加入中。4月,当选为县农协委员,负责清理逆产,娼等工作。因被民省、县列为“女共首领”,在平乐。被民割去左耳右,。在英烈中,她毫不起眼,在舂陵故地,却为一个传奇。一如当年的舂陵军,东奔西突,只为家,只为天下的安宁,生命,只是舂中的一个花,只要灵魂活着,就会有希望延续。

  原来有名的北屏中学散去,今有舂陵中学呼应。“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间。”公元一九五八年,舂陵附近茂密的森林被剃,却没有炼出一炉钢。间无比的苍凉,与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现今的柏家坪镇,是一个跟清桥、永安齐名的湘南小镇。

  永州盐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入柏家坪,有一古亭,出柏家坪,有一古亭,两亭立于大道边,相隔约三里,可以遥想当年古道风貌。而这一切已被建设毁去,不留片瓦,只给当年过的,留一个回忆,一句骂声。谁也看不清未来,但我们有辉煌的历史,这里,该为后留怎样的一个舂陵,才能令想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

  进入柏家村,透过那些厚实的青砖院墙,才能触摸到历史的一些神经。尤其是那石桥,河堤的规整的青石,以及高高的飞檐翘角,它们所勾画的,才是舂陵古镇的风致。而周边新建的房屋,却如一垛一垛历史的墙,让无法呼吸。

  这里是宁远北部最大的一个盆地,舂陵故城曾是湘南最早的城池,在历史里与永州、道州比肩。而今古城的院落,像一池浮萍,在过去和未来里飘,寻找知音。

  附:舂陵故城,坐落在今湖南宁远县北30公里的柏家坪与柏家之间。清绩辰《舂陵碑记》引《汉书》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迁至南阳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而东汉光武帝刘秀乃刘买五世孙,起生命于此,名曰舂陵军。又据《水经注》载:“县本泠道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由此可见,舂陵故城是公元前124年以后至公元前33年以前的西汉故城。舂陵故城为长方形,长184米,宽123米,城墙均用黄土筑成,残墙高4至6米,四周城墙清晰可辨。现在,城址内及城墙上均已辟为耕地。故城西北约半里许,原有舂陵庙,现已不存;故城东北里许,有汉舂陵侯墓,墓前原有石碑,刻有“汉舂陵侯墓”等字,今不复存。州志载:“其冢在舂陵故城东北,而世莫能辨。清嘉庆中,邑令曾钰遂为树碣。”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遗址之一,对湖南的考古发掘,研究当时湘南的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侯族疏属到帝系近亲--舂陵刘氏的崛起 当年舂陵孝侯刘仁从湖南舂陵北迁南阳舂陵时,整个原舂陵刘氏族也都随同一起北迁。这些北迁的舂陵刘氏分支,在西汉末年的反新莽斗争中异军突起,最后王莽,复兴刘氏汉家天下,一跃而为东汉刘氏显贵。

  当更始帝刘玄和光武帝刘秀相继建国称帝时,都不但在南、北两个舂陵故国兴修祖陵、建起庙,而且都大封舂陵刘氏族子弟。这样,在更始和东汉时期,舂陵刘氏的众多分支,又都纷纷上升为与关系亲近的皇族帝系、王族藩系和侯族支系。除光武帝刘秀一支和舂陵侯嫡干支系外,原舂陵刘氏族的各支又主要分为三大派:一为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的弟弟郁林太守刘外支派;一为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苍梧太守刘利支派;另一支则是舂陵侯刘敞的弟弟、刘弘、刘梁、刘宪支派。

  推荐:

  

关键词:永州人文之源
0
0
0
0
0
0
0
0
上一篇:追溯湖湘之源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