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内空无一人,管理员要专门为我一个人打开各个展室的门。作为一个市的博物馆,展室并不大,但还是能够看得出那个文化永州的样子。
永州,因潇水和湘水汇合于此,自古便有“潇湘”的雅号。陆游当年写“不到潇湘岂有诗”,看得出永州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永州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柳元那年失意时在这里写下的《永州八记》,让后人久久传颂。永州人毫不掩饰对这里的骄傲之情,“在我们永州郊区随便找座山都比岳麓山好。”
在永州当地的文化论坛上,博物馆从零陵区搬出几乎遭到了一致的声讨,特别是目的地还有可能是冷水滩,这更是一下触及到了两个区几十年的恩怨。
永州市确定现在的行政建制时间并不长。199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市新设立芝山区、冷水滩区。芝山区在2005年更名为零陵区。
零陵和冷水滩尽管同属于永州市下辖的城区,但两个城区之间相距近20公里,通过一条永州大道相连。这使永州城区呈一个奇怪的哑铃形,也使零陵和冷水滩尽管同属永州,但却基本上血脉不通。
永州市获批的时候,市当时入驻新设立的芝山区。两年后,市级机关全部迁往冷水滩。在零陵人看来,正是这次搬迁,让零陵从二十年前衰落至今,而且也没有真正实现永州经济的崛起,更谈不上零陵和冷水滩的融城设想。
永州地级行政机关的搬迁,最早是在1984年左右形成的。曾直接发起这一并担任永州地委的唐盛世回忆,1962年,零陵专区恢复重建,地级行政机关办公地址就存在选址的问题。由于很长时间是与零陵县的机关单位挤在一处,“广大地直干部职工强烈要求改善机关的办公与住宿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地委龙禹贤同志与我力主将地委、行署及其所属机关搬迁至冷水滩。”唐盛世谈到搬迁的理由,“因为冷水滩地理优越,处于衡阳、邵阳、郴州、桂林、梧州等中心城市之间的中心,是湖南的一个重要门户;这里既有湘桂铁从中穿越,又有长江可以通航,还有一个机场,水陆空的交通都很方便,有利于引进、搞活经济;再就是厂矿企业集中,地属企业大多数都设在冷水滩,地直机关搬至冷水滩便于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我当时,既然省里开了经济部门可以先过去的口子,凡与经字沾了边的单位,都先搬到冷水滩去。手和脚都过去了,脑袋总是要过去了。”唐盛世说。
遵照这一思,永州市最终搬迁成功。唐盛世认为,这次搬迁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催化剂,特别是使冷水滩快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新城区。
曾任永州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张泽槐曾撰文提到,“由于酝酿筹备搬迁事宜,零陵地委、行署决定,从1983年起,地直机关不得在零陵搞建设项目,使零陵区的城市建设在十余年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都对零陵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并在部分干部群众中引发了不满情绪。”
而我采访几个当地的学者,除了交通的差异,他们也没有给出其他原因用以解释零陵在这次市争夺战中的失败。
相对于当年的零陵,冷水滩最大的优势是铁,也就是唐盛世所提到的湘桂铁。而这条铁又是零陵和冷水滩之间的一桩公案。
资料记载,湘桂铁原本不经过冷水滩,而是经过零陵。有一个传说是,当时湖南某副省长说了一句“老家不可没有铁”,于是铁便绕到其老家东安所在的冷水滩。这一变,连零陵区内的基都因此荒废了。
这是个流传很广的传闻,曾任湖南省副秘书长的选还曾在回忆永州的文章里提到这个传闻,不过也是“听老人们说”。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友名录中,有一个人叫杜镇远,他是当年主持修建湘桂铁的工程师。而湘桂铁的修建初衷,是1937年淞沪战役后,急需一条铁作为通向大后方的交通线。
当时战事紧张、资源匮乏,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杜镇远亲自勘测并选定走祁东、东安线,这样就避免修建两座湘江大桥。就这样,湘桂铁选择了东安线,也就是后来经过的冷水滩。
但无论哪个版本,对永州来说,如何解决零陵和冷水滩在地理乃至上的裂痕,可能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近期,永州又开始在零陵和冷水滩之间规划一个生态新城,未来形成冷水滩经济中心、零陵文化中心和生态新城行政中心的格局。这意味着永州市又要有一次搬迁,这次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