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赵贝佳
每条街道的老百姓,都能有“私人订制”的预报
“咱们南开区水上公园街道未来一小时内不会下雨,放心出门吧。”您能想到吗?这样贴心的预报不仅可以是邻里间的提醒,还可以出自精细化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近日,记者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绿镜头”采访活动中了解到,天津市“短时临近精细化定量降水交互预报综合平台”拥有分辨率为1公里的“眼睛”,能实现城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对市内六个区每条街道的6小时、3小时间隔天气现象进行预报。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分为市—街道—社区三级,并建立街道后台管理平台,由街道服务站负责防灾减灾宣传信息发布和管理,实时发布基于街道位置的逐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及实况。
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主任周锦程表示,这一精细化预报系统从去年12月开始试运行,如今已经覆盖全市六个区的全部784个社区。
有了洞察天气的“千里眼”,老百姓还需要“顺风耳”实时接收天气信息。为此,天津市气象局开发了“社区微天气”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人们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便可查询“未来10分钟会不会下雨”“目前在下大雨,什么时候会停”等基于自己所在位置的问题。
除了常规预报,市民还能收到天气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我们有微博、微信、APP、短信等13种发布信息的手段。”周锦程说,“例如,短信属于主动提醒。橙色级别及以上的气象灾害预警,都会全网发布。为防止短信延迟导致个别市民接收不到,我们还想到了托底的法子。预警信息发布后,中心会第一时间告知街道负责人,由他们通知到各个社区的楼长,再由楼长提醒居民。信息落实到人,力求切实突破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技术的应用让气象服务更便民。天津市气候中心副主任郭军表示,由于天气状况和城市建设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未来,气象部门还需不断更新技术,以便对评估和预警系统做出及时修正。
不仅预报降水量,还能预报其影响及风险
郭军介绍,天津市在防内涝方面,也利用了自己“高分辨率”的预报系统。市气象局与市排水、市交管部门合作,对市内六区管网、主要承灾体及主要积水片分布进行了风险普查,绘制出全市及分区积水片区分布图。在天津市城市内涝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将获取的140个内涝隐患点信息纳入数据集,再通过历史重现期分析,就能绘制出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并科学确定每个内涝隐患点的致灾临界雨量。
“以前,我们的预报只是某一区域是否有雨,降雨量为多少。而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城市内涝的仿真模型计算出这片区域可能出现多大面积的积涝。”周锦程举例道,假如预测下午市区会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3小时内可达30毫米以上降水,那么居民除了会收到预警信息,还能收到这30毫米降水量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影响及风险的提醒,比如是否会导致路面积水、积水将达到什么程度等等。
不过,周锦程提出,对“最后一公里”的突破,是双向的。“希望老百姓能更关注气象科普,真正了解预警信息的含义,特别是不同的预警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努力做到预警信息发得出,让大家收得到,也希望大家主动了解气象知识,拿到预警信息之后才能用得上。”
郭军说,“各种信息发布平台都留有跟居民互动的渠道,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反馈。各部门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07月23日10版责任编辑:张永)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