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火车站站前广场上,耸立着一位戎装将军雕像,他是赫赫有名的明代将领袁崇焕。作为兴城(古称宁远)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崇焕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袁崇焕的一生,有将近7年是在这座关外军事重镇度过的,这里留下了他守土的英雄故事。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他出生的前一年,努尔哈赤开始征伐女真各部,并迅速崛起,建立了。
1619年,35岁的袁崇焕考中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县任知县。这一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给后金军队,此后接连丧城失地。这引得明朝朝野震动,廷臣普遍认为山海关外已经无险可守,充满了悲观怯战的情绪,无人愿去关外领兵。
时势造英雄。“热心国事”的袁崇焕此时正在述职并接受朝廷考核,具有军事才能、被列入考核上等的他,被御史侯恂举荐,随即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单骑出关的袁崇焕,孤身到关外考察边防,回京后奏请:“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因为主动请缨到关外御敌,袁崇焕被擢升为兵备佥事,监山海关外军。
虽然当时很多明将主张收缩防线,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却主张辽西走廊上的宁远城。他提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关外要害也。”他亲自制定筑城计划,历时一年时间,修复了隆庆年间因地震坍塌的宁远城(今兴城古城),并把宁远作为拱卫辽西的。为稳定军心,袁崇焕兴屯田、安置难民,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城“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由于安边有功,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被提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宁前道,官至正四品。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向宁远城发起进攻。当时,宁远城守军连同不足两万人,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对手,袁崇焕毫无,他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他与守城将士“凭坚城,用大炮”,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遭到重创的后金撤军。此战被称为宁远之战或宁远战,是明与后金开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擢升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袁崇焕在、宁远等地击败了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队,取得了“宁锦大捷”,其军事指挥才能再次彰显。可是由于朝廷阉党,袁崇焕遭到排挤,称病辞职回乡。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再度被起用,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并被赐于尚方宝剑。袁崇焕到任后,处理兵变,安抚,加强了辽河沿线的防卫。后金军队不敢轻易攻掠,宁锦防线出现了难得的安宁景象。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底,皇太极率大军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直逼京师。为解京师之危,袁崇焕率军昼夜兼程赶回。在广渠门战斗中,他亲自上阵,连续打退后金军多次进攻。无奈,皇太极施反间计,袁崇焕通后金反明,生性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并于次年处磔刑。被杀时,袁崇焕仅46岁。他的死,被史家评价为崇祯“自毁长城”之举。梁启超则评价,袁崇焕是“千古军人之模范”。
如今,在兴城文庙的名宦祠中,常年展出着袁崇焕的事迹;袁崇焕的办公场所——蓟辽督师府也已得到复建并对外。袁崇焕守土的和气节,已经成为一笔财富,激励着兴城和葫芦岛人民发奋进取。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