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永州风俗历代圣贤之苏轼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4-4-17 11:23:31 人气: 来源:

  苏轼 - 生平经历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新法,“文字君相”的,,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途遥远,且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驾崩。哲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拼命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复任朝奉郎,北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之死的详细经过

  关于苏轼临终的介绍,注意左下边几个字“著力不得”

  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又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了,他说道:“看来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并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崇山下,子为我铭。’”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让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维琳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维琳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况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在《纪年录》中亦有记载:“径山老惟琳来,说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乃能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摩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事,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贴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尤,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此为苏东坡临终前的疑惑。

  宋徽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在他耳边大声地说:“端明!不要忘记!”然而苏东坡却轻声叹道说:“不是没有,但我这里使不上力气。”常州诗人钱世雄(又名济明,晚年自号冰华老人)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亦有记载他们三人的答回: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下]卷四十五)语遂绝。宋·周火军《清波》卷三亦有此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四十六云:“七月,东坡苏轼卒于毗陵。”

  苏东坡称谓的由来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人们因其号而称之为苏东坡。至于东坡的来历,还要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自乐天,号香山,曾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天和十年(815年),因上表请求刺杀丞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朝,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三年(818年),升忠州刺史,后又升中书舍人。忠州城东,有一片坡地,闲暇之时,白居易经常至此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如《东坡种花》二首,其一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其二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之句。又有《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当白居易离开忠州时,又有《别东坡花树》诗,其中有“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虽然恃才傲物,但对于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是仰慕至极,在其《赠写真李》中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的命运与白居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不一,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轼深感自己与白居易有着相同的,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书舍人,而苏轼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便一方面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一方面从白居易的忠州诗作中撷取“东坡”二字为已号。果不其然,宋哲即位不久(1086)年,苏轼便经由常州也升任了中书舍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南宋诗人龚颐正在其《芥隐笔记》中说“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也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古人所指,也正是这个意思。

关键词:永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