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永州风俗谈2013-9-23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3-9-23 9:47:51 人气: 来源:

  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及与外地人的交往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永州的历史和现状,服务当前和今后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永州地方风情的内容极其丰富。地方语言,民族服饰,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婚丧喜庆的重大礼仪,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方言,各县都有县内通用的“官话”,又有不同类型的“土话”,语音千差万别,多数人既讲“土话”,又讲“官话”,实行“双语制”。又如待人接物,从见面到让座,从斟酒到吃菜,都有不同的讲究。同时,由于永州境内住有汉、瑶、壮等不同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永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朴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地理志》),“地有舜之遗风”(宋编《太平记》)。

  热情好客。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突出特点,也是永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凡到过永州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热情的永州各地人民,虽然待客礼节各异,但往往尽其所有以待客人。这种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能歌善舞。这是永州各地的又一特点。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永州境内的民间歌舞就广为流行。到唐宋时期,永州民间歌舞已成为普遍现象。宋《晏殊类要》说,永州“俗尚歌舞”。这也说明永州人民古往今来都爱美的享受。现在,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载歌载舞。特别是江华瑶家的《长鼓舞》和瑶歌,祁阳的地方小调等,均称誉省内外。

  当然,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永州的风俗习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如“信鬼巫、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婚姻中的尚门第、重彩礼,以及重男轻女,族械斗等,都是消极无益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古代有识之士也极力反对。如清代郡人常在就反对当时的,如“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等等(清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华人民国建立以来,永州风俗习惯中的成分和封建法观念等消极因素,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部分又有回潮。

  永州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从根本上讲,是本地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外来影响。它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特别是本地经济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永州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消极因素将逐步减少乃至消失。一、一般习俗

  永州人民在长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礼节。与外地人的交往间,以及邻里之间、父女之间、夫妻妯娌之间等等,都注意讲究礼貌,以礼相待。特别是热情好客,礼貌待客,已成为永州人民的传统习惯与美德。无论节日或者平时,熟人或者生客,过或者久居,到了永州各地,均有宾至如归之感。主人为尽地主之宜,往往尽其所有,热情招待客人,使客人吃得高兴,住得舒服,过得愉快。即使家境较为贫困的,也要千方百计借钱借米,用以款待客人,而决不在客人面前稍露窘境。

  永州各地接待客人的礼节,大体可以分为汉族地区和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两种不同类型。

  汉族地区的礼节大致相同。客人一到,主人便会起身相迎,主动让座,递水送茶,问寒问暖。即使客人是过或办某件事情,并非专程作客,热情的主人也会执意挽留用餐。但是,在坐位、渴酒、用菜等,各地颇多讲究。客人若懂得当地规矩,主人则会更加高兴。

  坐。各地习惯大致相同。主人给客人让座时,一般都会将凳椅等擦一下,再搬给客人坐。如果凳、椅有灰未擦,客人不要自己去擦或用口吹灰,否则主里就不高兴,认为客人嫌弃他。如遇节日喜庆,酒席座位往往有上席、下席、陪席之分。上席一般在房内神龛一方,有的地方则以靠壁一方为上席,在坪子里摆席,则以北面为上席。客人一般应按主人的安排就座,主人一般都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上席。

  酒。永州各地农村,绝大多数人家都有自己酿酒的习惯。招待客人,一般都用家酿米酒,一时无酒的,也会借酒或买酒进行招待,有“无酒不成”之说。喝酒时,主人会殷勤地频频劝酒,斟酒之后,把酒壶放在自己旁边,并将壶嘴向着自己。客人畅饮,主人就高兴,否则就会认为你“见外”。但客人不要去拿酒壶,更不要掀开酒壶看酒的多少。如果客人不能再喝了,在主人斟酒时,将手捂住酒杯就行了,或将酒喝干后把杯子放在一边,主人一般不会勉强。

  菜。永州各地农村款待客人,往往尽其所有,把最好的菜拿出来。款待客人的菜式,鱼和鸡鸭讲究较多。鱼是各地常见的一道菜。在春节期间,酒席上的鱼象征年年有“余”,多数地方的习惯是只看不吃。有的地方没有鱼,就用木或竹雕成鱼形,浇上佐料来代替鱼。不知这一习惯的,往往投箸于鱼,从而闹出笑话,主里也不高兴。一般时候,鱼多在酒足之时上桌,客人可照吃不误,但有“鱼到酒止”之说。鸡、鸭也是款待客人的常见菜式。但用鸡、鸭的什么部位招待客人,各地颇多讲究。道县、宁远一带,鸡头俗称“凤冠”,鸭头俗称“龙头”,象征尊贵。招待客人时,鸡鸭之头往往让与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如果客人不止一位,则让与客人中的贵客。如果没有生客在场,则让与席中辈分最高或年纪最。客人接受主人夹来的鸡、鸭之头,主人就高兴;若不接受,主人则会再三相让。新田、江永、冷水滩区、芝山区一带农村则不然,用以招待贵客的部位是鸡、鸭尾部,俗称鸡、鸭或“鸡翘”、“鸭翘”。他们认为鸡、鸭尾部多肉少骨,是最肥美的部位,从而相沿成习。当地人外出作客,往往也以能吃到鸡、鸭尾部为荣。东安、祁阳一带,则以鸡、鸭胸肌肉及其内脏招待贵客。鸡、鸭之爪、蹼,俗称“抓钱手”,多为主人自己食用。而鸡、鸭之翅膀,象征远走高飞,鹏程万里,多为青年人食用,这些习惯各地基本一样。同时,无论到谁家做客,客人一般不得将菜汤喝光,不得刮食锅贴(俗称焦锅),否则主人会认为客人嫌饭菜不足,挖了自己的“底子”。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瑶家待客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二、服饰

  永州境内的汉族服饰,其源渊、发展与现状,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境内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服饰,则绚丽多姿,颇具特色。

  瑶族的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由于族系和地域不同,其服饰也有一些差异。但是,瑶族男性服饰大体相同,他们多用青色土布包头。头巾一般为六尺一尺米一尺寸一丈尺全书同,有的长达两丈,两端绣有花边,在头的左边翘起一节二三寸长的头巾,或在头后留一节四五寸长的头巾披着。衣裤亦用青色或宝蓝色土布缝成。上衣为无领对开襟,衣身宽大,长至膝上。领口、襟边、袖口及下摆的三方都饰有织锦花边。围裙与衣等长,三面镶有织锦花边,用花带系于腰间,花带的两端留有一二尺垂于身后,或另缠腰带。裤腿较大裤脚镶有宽幅花边,或用各色方形绸布拼嵌裤脚边。花边约占裤长四分之一。有裹绑腿,旧时多穿布鞋或草鞋。

  瑶族女性服饰,大致可分为平地瑶和高山瑶两大类型,高山瑶中的顶板瑶又有所不同。前两大类中,又分出嫁时的盛装和平时的便装,并存在着年龄差异。

  高山瑶女式服饰:盛装时,前额顶上饰长方形银片,头顶一块青色织锦花帕字形,尖顶的两边各系一个红绒球。头顶有方形银片,头后披珠穗及彩色丝绦。穿大襟青色上衣,外罩宽边背心。胸前挂长方形织锦上镶圆形银饰,两边垂彩色丝绦。袖口窄小,绣有花边。腰系及膝围裙,围裙的花带垂于腹前。裙的下沿绣花边。衣的后摆左角掖于左腰间,裤的式样与男性相同。这种装饰,看似头重脚轻,实则朴实中见华贵。便装时,头顶方形头帕,上穿深色大襟便服,胸挂长方形织锦,上饰三横排圆形银泡,两边系五色丝绦。腰扎饰有大边的围裙及膝。裤同男式。老年妇女服饰与男式相同,只是头缠青绉纱,再盖一块织锦头帕披于头后。

  平地瑶女式盛装:头顶家织方格头帕,头帕两角在头后叠成尖形。穿大襟无领上衣两件,衣长及膝,里衣为阴丹士林蓝,袖长而小。外衣为淡绿花,衣身肥大,袖短而宽,袖口镶宽幅花边。后肩有一条用银丝编织成的弧形粗链,系着胸前一条与上衣等长的浅色围裙。下穿青色长裤。脚穿尖头船形布鞋。手戴银质宽手镯及圆形手镯各一个。整个服饰显得雍容庄重。

  顶板瑶妇式便装为:未出嫁时,头上顶着细竹结构的支架,上盖一块方形镶宽边的青布头帕,四角垂丝绦。上穿深色大襟衣,袖口镶花边,外罩深色背心。颈上围一条毛巾。穿深色长裤。系过膝深色围裙。裹绑腿,带银镯。已出嫁的服饰与未出嫁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头上装饰,即将头发梳成锥形,上蒙青布,用花带系住。

  瑶族的儿童服饰也颇具特色。他们头戴有披风的帽子,帽上缀满红绒球和银质铃铛,帽边系有花边。上身着深色马甲。胸前挂二块刻有花纹的方形银牌,两边垂有其他银饰,银链的下端系着小银铃。下穿深色便裤,裤边镶有花边。

  上述瑶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古朴雍容,婀娜多姿,富有浓郁的民族风采。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瑶族服饰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年轻一代有的已不经常穿民族服饰,只在节日时才穿。但是,在老年人和边远山区的男女老少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瑶族服饰。

  三、方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永州境内现在主要有三种语言,即汉语、瑶族勉语和壮族语言。这三种语言均

  属于汉藏语系。其中,汉语方言复杂多样。

  瑶族主要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三种语言。永州境内的瑶族多数自称“勉”,使用“勉”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属瑶语支。永州瑶族“勉”语,其语言的塞音和塞擦音的声母清浊对立,元音分长短,辅音韵尾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修饰词语时,前二者在被修饰词之前,后者通常在被修饰词之后。境内瑶族,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又有着不同族系,因而所用语言也有一定差异。目前,境内瑶族有%左右的人使用“勉”语,兼通汉语;有%的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从而不讲“勉”语,只讲汉语或其他方言。

  永州境内尚有一万多壮族,主要聚居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清塘壮族乡及桥铺乡。他们使用的语言为壮语。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属壮傣语支。其元音分长短,浊塞音声母只有前边带喉塞音的[]、[],辅音韵尾有[]、[]、[]、[]、[]、[]。名词的修饰词大都在名词之后,但数量修饰词则在名词之前。句子的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词和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壮语分北部和南部两个方言区。永州境内壮族使用壮语北部方言,兼通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也是全国的通用语言和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语言谱系分类上属汉藏语系。汉语有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七大方言区。永州的汉语方言(简称永州方言,下同),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

  永州汉语方言比较复杂。就其总体而言,主要有“官话”和“土话”两个大的类型。

  “官话”是指芝山、冷水滩两区及各县城关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全市代表性的“官话”,为芝山、冷水滩一带的通用语言,俗称“零陵话”。此外,各县又有县内通用的“官话”,如祁阳话、东安话、道州话、宁远话、新田话、蓝山话等。永州“官话”与普通话相比,语音的差别较大。其主要差别是:、声母流变方面。一是在中古开口二等韵前还保留舌根发音部位、、[、、],如“介、械、街、阶、解、艰、减、鞋、谐、项”等字。二是“”、“”普遍相混。如:夫呼,飞灰、方荒。三是在东安、祁阳、芝山、冷水滩、双牌等地,还保存着中古重浊声母。如“洞”、“败”、“断”、“特”等。四是有的、不分。如芝山、冷水滩、双牌、江华、宁远等地,“南兰”、“农龙”、“女旅”。五是中古知照系声母与精系声母合流后,一部分念、、,如“绉”声母为[];另一部分则念成、、[、、]或[〖”〗、〖”〗、〖”〗],如“周”的声母念成[]或[〖”〗]。这种情况主要在东安、祁阳、芝山、冷水滩、双牌、新田一带。六是部分地方还保持“古无轻唇音”的特点。如“缝、冯、肥、饭、罚、闻”等字,在东安、芝山、冷水滩、双牌、祁阳等县,仍念双唇音[]或[]。这就具有客家方言的特点。七是中古疑母、影母的开口韵字,在普通话里读零声母,永州各地普遍读鼻音声母或[],如“疑,义”,声母为,“我、安”为[]。

  、韵母流转情况。永州“官话”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齐全,但有转呼现象。如将合口呼的“多”、“蹲”念成开口呼,即,;将合口呼的“主”、“著”念成齐齿呼,即。复韵母之间或单韵母之间相互的现象较普遍,但复韵母与单韵母之间的不多见,只有个别现象。如蓝山“移、液、译、敌、笛、滴”等字的韵母为;新田“抑、腋、失、室、历”等字的韵母也为;芝山、双牌一带的“肥”的韵母则为。鼻尾韵只有、[、],并且、不分,为变体。如“陈程”、“斤京”、“班帮”、“关光”、“年娘”,前四组普遍相混,蓝山、新田则第五组也相混。

  、声调流变方面。目前,永州各地“官话”,多数只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普通话相同。但调值差别很大。祁阳县则是例外,有六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在他们的语言中,既将中古汉语的去声字,按其声母清浊不同,发展为阴去、阳去两个声调,又保存着中古汉语的入声字。东安县部分地方如川岩、花桥等地,也有五个声调,即比普遍话多入声调。

  此外,永州各地“官话”的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极其细微的差别。在词汇上,各地都有一些习语,如新田人将“买东西”说成“买物音件”,冷水滩的部分农村把“鸡”叫做“头生”等等。在语法上,永州各地往往将“不晓得”说成“晓不得”,将“很好”、“很坏”一类话说成“好不得好”、“坏不得坏”等等。

  “土话”,是指永州各地“官话”以外,在县内或区、乡内通用的语言,亦称“土谈”或“乡谈”。这些“土话”与当地“官话”相比,语音相去甚远,与普遍话相比,差别更大。外地初来乍到者,只有借助翻译,才能明其语意。但是,多数讲“土话”的人,实行“双语制”,不但懂“官话”,而且可以讲“官话”。

  永州的“土话”,种类繁多。就其大的方面而言,主要有宁远“平话”、道县“土话”、江永“土话”、东安“土话”、新田“土话”、蓝山“土话”六大类型。上述六大类型“土话”中,又有若干小的类型。宁远“平话”与宁远“官话”一样,为全县通用的“土话”。由于语音差异,宁远“平话”又以县城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的称“南话”,北部的称“北话”。同时,宁远各地还有多种不同于“平话”的“土话”,甚至一个大村子与另一个大村子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供内部交往使用。东安“土话”,以鹿马桥区为界,也分为南、北两。南话分布在井头圩、石期市、紫溪市等地,又叫“东安话”。北话以花桥区“土话”为代表,分布在东安的花桥、大盛、南桥、中田,以及冷水滩的蔡家、普利桥一带,俗称“花桥话”。道县、江永、蓝山、新田的“土话”中,也类似上述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别。

  永州各地的“土话”,尽管语音千差万别,词汇不尽相同,但也有以下共同特点:

  婚礼,男女结婚的礼节,古往今来盛行,但古今变化很大。永州各地婚礼,据清道光《永州府志》载,至唐代韦宙任永州刺史时“始一正”。此后经长期发展变化,到清代,各地已有了很大不同,但基本程序则是一致的,都比较复杂繁琐。道光《永州府志》对各县的婚礼程序都有记叙。以东安为例,旧式婚礼有以下程序:一是合婚,俗称合“八字”。媒人将女方年庚告知男家,男方请“八字”先生算双方是否相合。二是开庚书,俗称下定。男方先用红笺开出其年庚,并具礼请媒人送至女家。女家将其年庚同开红笺上,并复笔墨鞋袜等为礼物。三是行聘。男方具鸡、鹅、猪肉等送与女家及其伯叔等,女家亦予回礼。四是报日。请媒人送男方迎亲日期并礼物至女家,女家同意则于男方书帖上写“谨遵佳期”,否则另请择日。五是,亦即女方笄礼。女家择日行“”礼,男方须送化妆品及茶果等物。六是合床。男方择日备喜炮彩红往女家抬合欢床,女家则令一二人同木匠往男家合床。七是歌筵。迎亲前一天,男家具猪、羊、鸡、鹅、鱼、米等,并女家所开客目的请帖,送至女家。女家戚友族人来贺者叫歌筵。八是唱歌。男方请两名会唱的未婚男子到女家,为之唱迎亲歌,女方则掩面涕泣,以示难舍父母等,至夜方歇。九是花烛。也叫“打花烛”。与女方唱歌之日相同,系男方戚友族人贺新郎之礼,其间多吟诗词以贺,语多诙谐。十是迎娶。男家具轿及各种礼物,由新郎领送女家,迎请亲娘。新娘则由女家派人(多为妇女)送至男家。十一是庙见。俗称拜堂。即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及父母叔伯等礼节。十二是喜筵。男方亲友及女方送亲客贺新郎、新娘。新郎、新娘各招待男女客,并拜客,客人则须以钱相酬。十三是回门。一般结婚七天后(有的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男叫“上门”,女叫“回门”。至此,婚礼才告结束。其他各县的婚礼程序也大同小异。

  从上述可以看出,旧时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包办、买卖婚姻,青年男女无自主可言。其礼节之繁琐,钱财之花费,场面之阔气,往往使一些贫寒之家为力,不少人为婚礼之资四出奔波,负债累累,结婚妇女也因这种包办、买卖婚姻,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十分低下,受公婆、丈夫者不乏其人。同时,永州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尚门第、指腹为婚的,大女乳男、童养媳也为数不少。建国以后,旧婚姻制度的影响逐步缩小。特别是婚姻法公布以后,男女恋爱结成的婚姻的比例不断增加,指腹为婚、童养媳等基本上被根除,包办、买卖婚姻等现象也不断减少。旧的婚礼程序也逐步被抛弃。现在,永州各地城镇,已多为恋爱婚姻,一些厂矿、机关还为结婚的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但是,一些地方崇尚门第、讲排场、摆阔气的旧习尚未根除,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

  与汉族地区相比,永州各地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的婚姻则保持了恋爱的传统,父母包办等现象比较少见。恋爱阶段,青年男女无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瑶歌为媒。他们通过瑶族传统节日如歌节、盘王节等,以及平时生产劳动中,进行对歌、相互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互换信物,即是订婚。订婚之后,通过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结婚以后,可以男到女家落户,也可女到男家落户,所生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瑶族的婚礼程序,有其独特的民族礼仪,尤以“坐歌堂”别具一格。“坐歌堂”是在姑娘出嫁前的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发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盘歌”则是对歌双方互相猜谜,歌声委婉悦耳,歌堂呈一派热烈欢快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

  丧礼,是为已故的人举行丧葬仪式。永州各地葬礼据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载,在汉末,郡人“蒋琬(蜀大将军、录尚书事)有专书”“正之”,从而葬礼大致相同。有初丧、讣告、浴尸、装衣、移尸中堂、入棺、盖棺、立主(祭祀之位)、蓄发(多为日或日)、受吊、家奠、发车引(出殡)、安葬等仪式。在葬礼中,多数地方旧时有做道场等做法。建国以后,葬礼的程序大体与旧时相同,没有多大变化,而做道场等做日趋消失,而代之以会。城镇已开始推行火葬。但铺张浪费之旧习尚未根除。

  六、民间体育

  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健身之道。其中,最

  富地方特色的有东安武术和江华的瑶家球。

  东安的民间武术,属于南方武术的一个流派。早在多年前,武术活动就在东安民间广泛流传。当时,东安境内有少林、武当、峨嵋、岳家四大流派,分布在紫溪、水岭、茶源、山口埔、端桥铺、金江、芦洪市、伍家桥等地。这些流派经过长期的糅和、提炼、演变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安民间武术。东安武术以五个步点为基础,在七个步点内,进行动、静、攻、防等各种手法、腿法、身法和套活动。建国以后,剔除了其中的封建礼节和身体健康的项目和动作,突破了旧传统中的步点,发展了跳跃、奔跑等动作。在传统武术的步点稳健、防守严紧、出手刚健有力的风格基础上,武术动作更加清新、敏捷、刚健、多姿,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现在的东安武术,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功,包括手型和手法、步型、腿功、腰功、桩功、臂功、跳跃等,以及与地方拳的组合。第二部分是套,包括小拳、南拳、棍、刀、剑、凳、对拳、对棍等。这些武术基本功和套,简便易行,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季节的,对发展体力、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显著的作用;对提高内脏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也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它还是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全省、全国的武术比赛中,东安武术队多次夺得金牌、银牌和铜牌,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武术运动员,东安县也因此被命名为“武术之乡”。

  球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内的一种独特球类运动。这种球类运动无一定场地,常在秋收后的田垅或草坪里进行。运动员手持一根弯头激烈地争逐着一个用茶树蔸削成的小圆球。其比赛规则近似篮球、足球和曲棍球。双方抢中线开球,只能从左边运球,还有禁区、防线等。开球时,在场地中间打一小土坑,将球放入,双方各派一名运动员争球。裁判员哨响以后,争球队员有礼貌地相互敲击对方的,然后迅速猛击土坑中的圆球。球被弹出后,双方随即在场上激烈追逐争夺,最后把球运到对方禁区,直至把球打出对方禁区外的边界线上算得分一次。由于这一运动所用器械及球均系木制,易于伤人,建国后的比赛已采用小皮球了。目前,当地十分注重球的发展,不定期地举行比赛,使这支独特的民族体育之花越开越盛。

关键词:永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