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从柳元著作看永州民俗文化2013年9月11日永州风俗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3-9-11 12:15:08 人气: 来源:

  马积高教授曾经盛赞:柳元“堪称是第一个从多方面描写永州的作家,更是永州的自然山水美的第一个发现者和最杰出的表现者”(《柳元在永州·序》,中州古籍出版社)。马教授所说的“多方面描写永州”,是指他运用寓言、杂文、诗、赋和山水游记等多种艺术形式去描写永州生活。需要补充的是,柳元还是第一个记叙、描写永州民俗文化的作家。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泰斗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界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俗、风尚事物”(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民俗文化学发凡》,中华书局,1996年版)。柳元曾以“俟罪”之身,在湖南永州生活了十年,耳闻目睹了大量的物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和口头语言民俗文化,并把它记叙、描写在自己的诗、文之中,成为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认真发掘、梳理和总结,值得我们去认真分辨、继承和。

  舜、湘妃、九疑山及象舜,亦称虞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冀州人;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舜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后世的推崇,一是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他与尧一样,实行“禅让”,成为“天下为公”的典范。二是“德自舜明”,“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他从伦理、社会、、等四个方面,亲身,亲身实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始祖,成为了远古蛮荒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柳元对舜极为推崇,他“尧、舜、孔子之道”,他决心“唯以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他表示“好求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得”,“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而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是: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是为零陵”。零陵即为永州,舜帝陵在永州市辖的宁远县九疑山,距永州城一百余公里。舜安葬九疑之后,永州人民把他作为神来,在九疑山建有高大、巍峨的舜陵、舜庙,祈求平安,香火不断。永州系丘陵地区,春夏多雨。雨季一到,道泞泥,行人不便;河水泛滥,庄稼,给百姓的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灾害。柳元写了《舜庙求晴》一文,一方面极力舜的神威和对人民的爱护:“帝入大麓,雷雨。帝在璇玑,七政以齐。九泽既陂,锡禹玄圭。”“此焉寿终,宜福遗黎。庙貌如在,精诚不睽。”即是说为了舜,尧让他进入原始森林,遇暴风雷雨而失方向;后来舜考察璇玑,七政齐全;大泽被治理了,把玄圭赐给了大禹,极力了大舜的神威。大舜后来在九疑山寿终,荫佑四方,百姓,其音貌好象还在,其精诚一如既往。这是大舜对人民的爱护。另一方面,在这淫雨季节,也对大舜提出了要求:“敢望诛黑蜧,抶阴霓,式乾后土,以廓天倪。”“黑蜧”,《说文》:“蜦,蛇属。黑色”,“潜于神渊能兴云雨。”“阴霓”,《说文》: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王逸为《楚辞》作注曰:“霓,云之有色似龙者。”洪兴祖补注:“霓,雌虹也。”柳元希望舜能杀掉黑蜧,击散阴霓,让土地变干,让天空晴朗。这是一种庄严的祭祀和,也是永州人民对舜的一种热爱和。热爱与舜的同时,永州人民也对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寄予了一片深情。据《史记》、《汉书》载: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怎样持家。娥皇、女英是唐尧的女儿,是虞舜的妻子,她们不因自己身份的高贵而,而能很好地待奉愚蠢而又的公公婆婆,并帮助舜治理天下。舜崩于九疑后,她们兼程赶往,一泣不成声,泪水洒遍南方竹林,竹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成为“斑竹”。“斑竹”又称“泪竹”、“湘妃竹”。其中九疑山的“斑竹”最为著名。的名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写这件事的。二妃从九疑山返回,乘船至洞庭湖边,溺水而亡。后人立祠,奉为水神“湘君”。屈原《楚辞》九歌中有《湘夫人》,就是娥皇、女英的。永州人民舜帝,也在潇水河岸建有湘源二妃庙。父子夫妇,是的大道。娥皇、女英既继承了父亲尧光照人寰的品格,又能辅佐丈夫舜治理天下,德行遍及大地,因而受到永州人民发自内心的爱戴,建立,长期祭祀。到了唐代,还诏命进行官家祭祀,希望能得到二妃永久的。元和九年,二妃庙毁于火灾。永州刺史崔能召集百姓,从潇水上游砍伐树木,在潇水岸边打坯烧砖,召集能工巧匠,重建了二妃庙。二妃庙雄伟壮丽,庄严肃穆。柳元写作了《湘源二妃庙碑》。碑文记述了二妃庙的经过,了二妃的德行,尤其是描写了永州人民在新庙建成后祭祀时的喜悦心情:“神既安止,邦人戴喜。举其吉玉,以对嘉祉。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欢,神听钟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即是说:二位已经安居了下来,永州百姓非常高兴。奉上他们吉祥的玉石,来回报美好的赐福。南风徐徐,拂面而来;潇水滔滔,载歌载舞。欢乐的锣鼓敲响了,二妃在静心地倾听这美好的音乐。高兴之下,多多地赐福给州县的百姓吧!在柳元的笔下,祭祀的场面是多么热烈与欢乐,百姓的内心是多么虔诚与呵!热爱与舜的同时,必然会对九疑山一往情深,无比。九疑山位于宁远、江华、蓝山三县之间,纵横百余公里。她是大舜灵魂安息的地方。自夏朝开始,九疑山舜陵就作为祭舜朝圣之所,官民同祀,香火不绝。据《南岳志》、《史记》、《汉书》记载:大禹、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望九疑而祭舜。唐朝时,唐玄李隆基曾遣官张九龄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舜葬身于九疑山后,九疑山的每个峰石,都附丽着一段与舜有关的动人传说故事,九疑山与舜已合成一体,九疑山已成为了舜的象征。永州人民在舜的同时,也必然九疑山,九疑山。柳元在《悯生赋》中写道:“肆余目于湘流兮,望九疑之垠垠。波淫溢以不返兮,苍梧郁其蜚云。重华幽而野死兮,世莫得其伪真。屈子之悁微兮,抗危辞以赴渊。古固有此极愤兮,矧吾生之藐艰。”柳元放眼观看湘江水上的景象,遥望那高大连绵的九疑山峰。清波流淌而不复返,苍梧山上也郁郁地飞过流逝的云彩。柳元内心想到虞舜当年死在九疑山的旷野之中,人们却不知道他的;屈原忧郁而愤懑,写下美丽的诗篇便投江自沉。从古以来就有这种“极愤”之事,与他们相比,而我遇到的处境就不必再提了。柳元由九疑而想到舜,由舜而想到屈原,并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慰藉和力量。柳元曾和崔策一起登上西山,纵目远眺,四周的景物毫末尽收眼底。柳元写道:“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八百里洞庭是够大的了,但在柳元的心目中,重重叠叠的九疑山是那样高大,微微茫茫的洞庭湖却显得那么缈小。一“高”一“小”,这正是一种九疑情结的反映。对舜的,也表现在对舜的弟弟象的上。舜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据《尚书》记载:“父顽母嚣弟傲”。舜的父亲是一盲人,心不向善;继母言不及义,同父不同母的弟弟象狂傲骄纵。父亲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烧廪、实井、劝酒,舜一次次巧妙地躲过了灾难。象甚至想在害死舜之后,把娥皇、女英两位嫂子。舜遵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原则,一如继往对父母尽孝,对弟弟友善。他执政后,“封弟象为诸侯”,象被封于有鼻。今人考证有鼻在永州市双牌县江村一带。唐以前,这里建有象祠,称为鼻亭神,以祭祀象。相传,已逾千载。元和九年,河东薛伯高任道州刺史,“考民风,披地图,得是祠,骇曰:‘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则贼。君有鼻,而天下之吏则实理。以恶德而专世纪,殊非化吾人之意哉!’命亟去之。”柳元对这位河东老乡的行为大加赞赏,写作了《道州毁鼻亭神记》,认为“斥一祠而二教兴焉”。即拆毁一座象祠,而使孝、悌两个伦理流行起来,是一件大好事。柳元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永州人民素有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胆量与豪气。强烈的尊舜意识,浓郁的九疑情结,永州人民的这一民俗文化,在柳元著作中得到了而又全面的反映。

  息壤、毕方和乞巧柳元在《道州毁鼻亭神记》中说:“楚俗之尚鬼”;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中又说:“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祀。”即是说永州居于楚、越之间,其风俗是崇尚,喜欢祭祀。在永州的民俗文化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和祭祀的内容。对此,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进行判断,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柳元在记叙、描写这类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时,有这样三种类型,很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一是记叙、描写某些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时,能用科学,对其进行说明和解释。柳元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龙兴寺东北角一座里,有一块凸起来的高地,民工把它铲平了,并铺上了地砖,过了不久,它又凸出来了,并把地砖高高顶起。这块高地宽四步,高一尺五寸。而以前铲平它的民工都死亡了。大家认为这是神土,谁也不敢再动它。息壤又名息土,是自能生长,永不耗减之土壤也。《》载:“洪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淮南子》载:“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柳元是相信息壤存在的。他虽然没有引出具体的书名,但还是引用了古书。在承认息壤存在的前提下,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存在的问题。至于“凡持锸者尽死”的原因,他能用科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焉能神?”为了解除后人误会,他特地写了这篇文章,记在上。新中国成立后,在龙兴寺所在地建立了原零陵县委招待所,1971年招待所扩建厨房,挖出一块石碑,上刻“息壤”二字。可惜施工人员,将石碑打破,填充墙脚,石碑已不可复得了。蛊,是古代巫与医结合的产物。楚、越地的蛊术被说得神乎其神。柳元的《种白蘘荷》就写到了蛊毒:“皿虫化为病,夷俗之所神。”食物中的害虫化为凶厉的蛊毒,南方的风俗当中多以此为神。人们在不觉中服下后,就会昏迷失志,染上重病。至于如何蛊毒?一说可用巫术的祭祀来;一说可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与其用神秘的巫术来,不如用科学的治疗方法。柳元听说白蘘荷可治疗蛊毒,他从崎岖的高山挖下幼苗,细心地载种在园子里的树荫下,“纷敷碧树阴,眄睐心所亲。”柳元用科学的,来正确地治疗蛊毒。二是记叙、描写某些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时,能用浪漫主义,来表现美好的理想愿望。永州多雨,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他寄希望于大舜,祭祀,希望以他的神奇威力,“黑蜧”,击散“阴霓”,使天气变得晴朗,五谷丰登,百姓安康。为此,他写了《舜庙求晴》。久雨不晴固然不好,久晴不雨同样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柳元写了《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向神求雨,也是永州百姓的一种流传很久的风俗。久晴不雨,韦使君把柳元召来,一起到黄溪祈雨。诗篇先写久旱不雨,庄稼无法耕种;再写韦使君关心百姓的疾苦,求雨态度的虔诚;后写自己的心愿和希望:“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和煦的惠风已经开始吹拂青草,随着车驾的离开,一定会普降甘霖吧!这同样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祝愿。永州盛产木材,一般人家的房屋建筑为木板结构。不仅屋梁为木材,连墙壁也以木板代替,甚至还用树皮代替石瓦,而且比邻而居,栉次鳞比。这样的木板结构,每逢夏季,最容易引起火灾。柳元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至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一直寄住在龙兴寺内,住在永州城内的五年,曾遭受过四次火灾。他在给岳父杨凭的信中说:“又永州多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大火所迫,徒跣走出,环墙穴牖,仅免燔灼”(《与杨京兆凭书》)。最严重的一次,是赤着脚从窗子里逃出来的,书籍器物,全部被毁。由己及人,火灾带给人民的痛苦更加可想而知。柳元说:“永州元和七年夏,多火灾。日夜数十发,少尚五六发,过三月乃止。八年夏,又如之。人咸无安处,老弱燔死,晨不爨,夜不烛,皆列坐屋上,左右视,罢不得休”(《逐毕方文》)。简短的记叙中,足见百姓痛苦之深。传说火灾是由毕方引起的,毕方被称为火之精。《》载:“章义之山,有鸟如鹤,一足,赤文白喙,其名曰毕方。见则其邑有譌火。”柳元并不相信毕方能引起火灾,一则他说这是“讹言相惊”;二则他连用了两个疑问句:“若今火者,其可譌欤?而人有以鸟传者,其毕方欤?”但他从关心百姓疾苦出发,写了《逐毕方文》。柳元在文章中连吓带哄,劝告毕方“逞工炫巧,莫救汝死。黠知急去兮,愚乃止此。高飞兮翱翔,远伏兮无伤。海之南兮天之裔,汝优游兮可卒岁。皇不怒兮永汝世,日之良兮今速逝。急急如律令。”后来,永州百姓在大西门左侧城墙边建有“毕方塔”,是专门用来火鸟毕方的。城中居民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购置纸烛至塔前化纸,口中柳元的《逐毕方文》,希望远离火灾。这一风俗,延续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化初期破“四旧”,将“毕方塔”折毁,发现下有铁锅一只,传为这是罩住毕方的锅。与《逐毕方文》性质相近的,还有《愬螭文》。“愬”,诉也。是向潇水诉说螭的。传说清清的潇水河内,潜居着一条螭龙,天气时,它不施降大雨,不百姓。平时却暗中窥视,将人拖往水中,吸食人的膏血。法曹史唐登在江边水中游泳,就被螭龙拖往河中,过了一个晚上,尸体才浮了出来。柳元写完《愬螭文》后,投入清清的潇水中,既诉说了螭龙的,又向高洁、清明的潇水提出了希望:“惟神高明,胡纵斯兮。蔑弃,逞怪姿兮。胡不降罪,肃川坻兮。”希望潇水不要螭龙做恶,抛弃的百姓;要处罚螭龙,整肃河川,人类。在这类文章和诗歌中,柳元并不相信会有“毕方”,有“水神”,有“黑蜧”,有“螭龙”,但他出于一种浪漫主义的,从关心百姓的利益出发,记叙和描写这类风俗、传说,希望没有,没有旱灾,没有火灾,没有溺的现象,人民能够享受幸福,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表现出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与韩愈在潮州写的《祭鳄鱼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是记叙、描写某些风俗习惯、传说故事,融入了较多的个人主观因素,或表现自己的生活处境,或表现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希冀。柳元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诉说自己的处境:“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近影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射工,又名蜮,形似鳖,三足,头有角,在水里含沙射人,或含沙射影,就会使人生疮、生病。“含沙射影”的说法流传很广,柳元引用这一传说,表现了自己的恐惧心理,表现了当时的一种生活处境。“乞巧”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习俗。在传说中,织女是一位年轻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每年阴历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在河汉相会。这时凡间年轻的妇女和姑娘向织女祭祀、,求她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的技巧,不仅可以获得聪明智慧,还可以获得灵巧的双手。柳元写了《乞巧文》。文章对“乞巧”的习俗描绘得生动感人:夜幕,祭桌摆出来了,桌子的两边插着旗竿,缨穗下垂,新鲜的糕点发出扑鼻的香气,切开的瓜果交错陈列,虔诚的女人正在叩拜、……。作为大男人的柳元也加入妇女的行列,弯腰行礼,乞起巧来。然而,他乞来的不是“巧”而是“拙”,不是“智”而是“愚”。在梦中,“手持降节”的仙女告诉他:“坚汝,密汝所持,得之为大,失不污卑。”从梦中醒来,柳元决心“抱拙终身,以死谁愓。”这是柳元内心感情的直接流露,融入了一定的主观因素,我们能较多地看到柳元的面影和个性色采。永州自古多龙的传说,柳元的著作中除《愬螭文》写“龙”外,在诗歌《游朝阳岩》中还写到:“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高高的朝阳岩俯瞰着清江,幽深的洞窟中潜藏着蛟龙。而《霹雳琴赞》和《谪龙说》更写到了龙。《霹雳琴赞》记叙了这样一则事件:潇湘西岸的石山上,生长着一株高大的梧桐,有蛟龙隐伏在梧桐树干枯的洞穴里,一天晚上突起霹雳炸雷,梧桐起火燃烧了。超取走烧焦了的梧桐树干,做成三把琴。“是琴也,既良且异,合而为美,天下将不可载焉。”柳元赞曰:“惟湘之涯,惟石之危。龙伏之灵,震焚之奇。既良而异,爰合其美。”生长在潇湘岸边,长在高高的岩上之上,树干中有蛟龙潜伏,带来灵气;又遭霹雳之火焚烧,奇特之奇,既良又奇,真是美上加美。这是多好的琴呵!与《霹雳琴赞》相比,《谪龙说》写得更为神奇瑰丽,更富浪漫主义的幻想。据传说:一天,一个神奇的仙女从天空降落了下来,光彩夺目,高贵华丽,富贵人家的子弟想戏弄她,遭到了她的:“吾故居钧天帝宫,上下星辰,呼嘘,薄蓬莱,羞昆仑,而不即者。帝以吾心侈大,怒而谪来,七日当复。”我本来居住在天帝的宫中,往来于星辰之间,呼吸着二气,对蓬莱、昆仑那些神仙居住的地方,我都是而耻于前往的。天帝认为我高傲自大,一怒之下将我贬谪凡间,七天之后我会返回。时间一到,“化为白龙,回翔登天,莫知所终。”《谪龙说》中的“谪龙”因“心侈大”而遭受贬谪,柳元因遭贬谪而寄居在永州龙兴寺内,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索。《霹雳琴赞》和《谪龙说》的传说故事,暗合了柳元的身世,更多地寄寓了柳元的身世之感,更多地表现了柳元的追求与希冀。柳元这时贬居永州,处境坎坷,情感消沉。但是,烧焦的梧桐可以做成“霹雳琴”,弹奏出美好的乐章;被谪的仙女可以化为白龙,重回天际;那末,被贬的柳元不同样可以重新启用,显身政坛,再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吗?

  “山水绿”的生态柳元有诗云:“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山水绿”既是对永州自然山水的总描绘,也是对永州生态的总概括。从永州市的大来看:三面被三大山系所环绕,正如柳元在《囚山赋》中描绘的:“楚越之郊环万山兮,热腾踊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迾兮,若重墉之相褒”。即是说楚越相交的地方万山环绕,山势纷争像大海中的波涛翻滚。它们纷纷相对,俯仰环抱而遮挡着空间,就像重重的城墙环卫。而湘江经西南向东穿越,潇水由南至北纵贯,潇湘二水在永州城区蘋岛交汇,是湖南真正的潇湘之地。从永州城的小看,永州建在东山脚下,正如柳元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所说:“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即永州城实在九疑山的脚下,最初度量土地修建城池的人,是环绕着山腰来进行的。而潇水半抱着山城,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轻轻向前飘动。独特的地理注定:永州的山、水必然要在柳元的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让我们看柳元笔下的山。他描绘过西山的“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描绘过小石城山的雄伟(《小石城山记》),描绘过黄溪祠后高山的险峻(《游黄溪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柳元笔下的山总被草木复盖,郁郁葱葱,一片青翠,满眼绿色。上西山,必须“斫榛莽,焚茅茷”,才能登到山顶,足见草木之茂盛。小石城山是座石山,“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石缝中长出的嘉木美竹,当另有一番情致。黄溪祠后的高山,“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两山墙壁一样立着,红花绿草相并而植,长满山壁,并与山势一起起伏,该是另一种奇观。被草木复盖着的山,永远都是绿的。其次让我们看柳元笔下的水。湘水丰盈,波光鳞鳞,潇水碧透,游鱼可数,它们都以清绿幽深见长。《水经注·湘水》载:“潇者,水清深也。”故名潇水。潇湘二水,在柳元诗文中往往是不加区分,相互连用的。它们在柳元诗中是“清湘”(《渔翁》),是“泓澄”(《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是“澄明”(《登蒲州石矶望江口潭岛深迴对香零山》)。潇湘二水在柳元文中是“攸攸湘流,清且微兮”(《愬螭文》);是“肆余目于湘流……波淫溢以不返兮”(《闵生赋》),是“湘水之浟浟兮,其上群山”(《憎王孙文》)。总之,潇湘二水在柳元的诗文中,是清滢滢、明澄澄、碧悠悠,也永远是一个绿字。除潇湘二水外,柳元还写了不少的水。“永州八记”中有五记写水。钴鉧潭的水是“其清且平”(《钴鉧潭记》);小石潭的水是“水尤清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的水是“峻者沸白”(《袁家渴》);石渠的水是“有泉幽幽然”,小潭里的水“清深多儵鱼”(《石渠》);石涧的水是“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这些水更为清沏透明,绿得可爱。永州属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青山绿山,具有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的。粗略统计,柳元著作中写到的兽类有:牛、马、狗、猪、羊、驴、虎、豹、麋、鹿、猿、罴、熊、鼠……。写到的鸟类有:鹰、鹧鸪、乌鸦、黄鹂、燕雀……。写到的花木有:桔、柚、松、柏、桑、桂、竹、柳、灵寿木、木芙蓉、海石榴、桃、李、杨白花、红蕉、草梅、芍药、菊……写到的药材有:仙灵毗、白襄荷、术、伏神……。真可谓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水绿”的生态,不仅是人类赖以的物质家园,也是所有动植物赖以的生活。好生态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要让永州的山更绿,水更绿,生态更美好!柳元在自己著作中大量记录、描写了永州民俗文化,其意义、作用常巨大的。第一,保存了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柳元的著作有的完整地记录了民间传说、故事、祭祀风俗、生态,如《永州息壤记》、《谪龙说》、《舜庙求晴》、《二妃庙碑》、“永州八记”等。这些重要文章或叙述事件,翔实具体;或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或描摹山水,细致逼真;或剖析道理,精辟深刻;或抒发感情,热烈真挚。它们是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今天的读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二,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柳元某些作品并不直接记叙、描写民俗文化的内容,民俗文化只是零星地、分散地点缀在作品中间,但其作用却不可忽视。有的是作品艺术构思的重要契机,如《乞巧文》。有的加强了地方色彩,如《闵生赋》。有的成为了作品进行描绘的背景,如《白蘘荷》。有的构建了抒发感情的依托,如《渔翁》。它们能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情趣,它们能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三,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层次。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钟敬文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干流。第一条是上层文化,从阶级上说,它主要是地主阶级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钟敬文教授还指出:“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担者是农民,还有渔民、工匠等劳动者”(《民俗文化梗概与兴起·民俗文化学发展》)。柳元在著作中记叙、描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他的贡献在于:一是中层文化即市民文化,下层文化即农民文化,大都是口头文化,主要是依靠口头流传的。现在通过搜集、整理、加工、创造,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载了下来,成为了文学作品。它能够更好地开来,成为了珍贵的文化资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把文化干流融会交合,联系贯通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既促进了中下层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上层文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结构,营造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它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杜方智 教授 零陵学院柳元研究室主任 邮编:电话:(0746)(办) (宅)唐永莲 永州市二中 语文教师王仁明 永州市四中 语文教师

关键词:永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