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湖南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湘西南港口城市,位于中国黄金线中南段,湖南西南部,东濒郴州,南接广东清远连州市,西与全州市相连,北与衡阳市毗邻,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
永州古称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现辖九县两区,全市辖:冷水滩区、零陵区(原芝山区)、祁阳县、东安县、蓝山县、双牌县、宁远县、新田县、道县、江华县、江永县。驻冷水滩城区。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辖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市辖区总人口110万(2009年),市辖区城市人口40多万。 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市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之源。舜的、任人唯贤,柳元深刻的惜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文昌塔、三圣湖、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铁横贯东西,322国道、207国道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广州航线。衡昆高速公、二广高速、洛湛铁与湘桂铁在市区形成新的铁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将横贯永州中部。
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及与外地人的交往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永州的历史和现状,服务当前和今后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永州地方风情的内容极其丰富。地方语言,民族服饰,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婚丧喜庆的重大礼仪,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方言,各县都有县内通用的“官话”,又有不同类型的“土话”, 语音千差万别,多数人既讲“土话”,又讲“官话”,实行“双语制”。又如待人接物,从见面到让座,从斟酒到吃菜,都有不同的讲究。同时,由于永州境内住有汉、瑶、壮等不同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永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朴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地理志》),“地有舜之遗风”(宋编《太平记》)。
热情好客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突出特点,也是永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凡到过永州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热情的永州各地人民,虽然待客礼节各异,但往往尽其所有以待客人。这种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能歌善舞 这是永州各地的又一特点。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永州境内的民间歌舞就广为流行。到唐宋时期,永州民间歌舞已成为普遍现象。宋《晏殊类要》说,永州“俗尚歌舞”。这也说明永州人民古往今来都爱美的享受。现在,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载歌载舞。特别是江华瑶家的《长鼓舞》和瑶歌,祁阳的地方小调等,均称誉省内外。
当然,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永州的风俗习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如“信鬼巫、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婚姻中的尚门第、重彩礼,以及重男轻女,族械斗等,都是消极无益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古代有识之士也极力反对。如清代郡人常在就反对当时的,如“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等等(清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华人民国建立以来,永州风俗习惯中的成分和封建法观念等消极因素,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部分又有回潮。
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从根本上讲,是本地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外来影响。它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特别是本地经济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永州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消极因素将逐步减少乃至消失。
永州是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地理: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长245千米,东西相间最宽144千米。 永州,东邻郴州市、南接广东省清远市、西与广西桂林市相连、西北接邵阳市、北与衡阳市毗邻.永州地区共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6%,居全省第三位。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瑶族35.61万人,壮族1.4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4800多人。
永州地区居民教者50多万,约占全市9%。的要是佛教、、伊斯兰教、、教,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对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永州地区现有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永州地区使用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行政区划代码为,邮政编码为 ,电话长途区号为0746(+、00),汽车牌照为湘M
永州市区方言为 零陵话(也叫永州话),因古零陵县得名,今主要分布于永州市区(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的北部,以零陵城区为中心,使用人口120万左右,属于汉语方言-北方语-西南官话-零陵话(永州话)。 另外永州地区汉语方言还有以白牙市镇为中心的东安话,以浯溪镇为中心的祁阳话,以道江镇为中心的道州话,以舜陵镇为中心的宁远蓝山新田话,以沱江镇为中心的江华江永话.
永州地区特产主要有五步蛇、眼镜蛇、永州血鸭,东安鸡、喝螺,异蛇酒,油茶,酱板鸭,江永的香米、香柚、香芋,统称“江永三香”,江华苦茶,道县红瓜子,道州灰鹅,蓝山黑糊酒和金桔等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