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永州市人民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州市“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永州风俗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3-3-8 10:15:53 人气: 来源:

  YZCR-2012-01008

  永政办发〔2012〕8号

  各县区人民,各管理区,市各委局、各直属机构:

  经市人民同意,现将《永州市“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永州市“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风险的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湖南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湘政办发[2011]64号)、《永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永政发[2007]23号)、《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

  近年来,按照国家、省和市的统一部署,各级各部门积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和应急机制建设,全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风险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1、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辐射到点”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截至2010年底,市及其部门(单位)制定并实施了《永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1件市专项预案和30件市部门预案;11个县区全部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并发布县级应急预案453件;乡镇、街道制定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近500件;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乡村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和演练工作稳步推进。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指挥和办事机构,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市成立了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31个市级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并组建了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直部门强化了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反恐处突、水上搜救等方面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建立了公共卫生、处理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均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办公室。

  3、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消防部队,组建了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为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4、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切实加强信息报送、监测预警、应急联动、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市办多次下文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市应急办对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的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实行目标考核管理。覆盖市、县、乡的全市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健全,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逐年提高。气象、水文、河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农林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年加强,监测网络日趋完善。与周边省(区)的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合作范围逐步扩大。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因灾损毁民房基本做到当年重建。

  5、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广泛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管理宣传,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培训,不断增强应急管理人员及基层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累计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及基层干部余人次。连续五年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免费发放《应急手册》30余万册、其他应急知识手册20余万册;市、县区均在网站开设了应急管理宣传网页,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积极推进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不断提高广大自救、互救能力。

  6、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市委、市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初步建成了市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在冷、零两区增装了400多个点,大大增强了打击犯罪、疏导交通和街面突发事件的先期预警和控制能力。规划部门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中,对过去的综合防灾规划进行了完善。水利部门针对洪涝灾害较为多发的特点,在重点防汛部位实地储备防汛物资并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森林防火部门备有各类有号工具把,油锯128台,水枪181支,风力灭火机234台,扑火服2801套,消防车辆18台,其他工具3874把。市、县区动物防疫部门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备重点动物疫病疫苗、药品、消毒剂、消毒设备、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规划建设部门对大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保障服务协议,保障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件的抢险和救援。市、县民政部门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1960平方米,库存帐篷297顶,棉被6693条,棉衣2200余件;饮用水、干粮、应急照明等物资实行指定协议商家储存,随时调用。卫生部门加强了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部门配备了移动应急电源车,通信部门配置了先进应急通信设备,基本具备了应对较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二)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机构亟待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责不够明确、关系有待理顺。

  2、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专业队伍力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应急队伍装备数量不够;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远程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尤其是第一时间搜救遇险人员的能力亟待提高。

  3、应急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监测覆盖面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布点密度不够,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存在预警信息无法到达偏远乡村等问题;部门、地方、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4、应急物资保障和紧急运输能力亟待提高。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设施不足、方式单一、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储备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5、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应急救护能力低下、应急意识淡薄;应急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

  (三)面临的形势

  1、自然灾害方面。我市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多发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可能性增加。极端天气增多,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几率增大;我市森林覆盖率较高,高温、干旱天气的持续时间长,加上清明扫墓等风俗习惯的影响,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受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栽培方式及病虫抗药性等综合因素影响,农业生物灾害持偏重态势,危害加重。工程建设中的切坡开挖、毁林开荒、与河争地等人为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我省已有80年没发生5级以上地震,根据地震能量积累规律,应力场进一步加强,防震抗震应引起重视。

  2、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时有发生,矿业秩序较为混乱,尾矿库建设存在隐患,一些建设工地“三违”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产品非法生产,整治难度较大;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面积停电事故是电网安全的主要;随着公里程的快速增加,道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水通管理难度较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开始,突发事件发生地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涉重金属企业的突发事件发生几率增加。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型、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手足口病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故成因复杂,防控难度加大;动植物疫情复发、多发的风险增加;食品、药品安全隐患较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重依然较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大。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依然严重,毒品犯罪已蔓延到农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依然严重,市场秩序、涉税犯罪和知识产权案件可能呈上升趋势;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矛盾凸现,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可能进一步加剧,军队、原民办教师等各类涉稳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影响并给及相关部门压力,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安置补偿、污染等问题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民族、教、恐怖等事件对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日趋复杂,舆情与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加。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实事求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重点解决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永州。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级规划对全市应急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加强与中央、省驻永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应急体系高效、可靠、安全运行;按照国家应急体系标准化要求,加强应急体系的规划与管理,逐步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职能合理划分各级及相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提出分阶段、分类型的规划目标,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5、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处置与应急救援、评估与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分类目标:

  (1)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潇水、湘江干流洪水预报提前12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山害预警时效提高到8小时以内;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乡镇气象服务站和乡镇气象实现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地震能力达到ML1.0级,市内发生3.0以上地震在15分钟内完成参数速报。已查明受地质灾害人口减少30%,经济损失降低20%;森林火灾率不超过1‰、当日扑灭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率控制在4‰以内。

  (2)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道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5%,水通事故搜救成功率达90%;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事件降低20%;供水、供气、供电事发后25—35分钟内应急抢修到位率达到95%以上。

  (3)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到位率达100%;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直报率达95%以上。市、县区、乡镇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12小时内到位率达到100%。

  (4)社会安全事件类。社会治安事件、群体性事件、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突发事件稳中有降,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能够应对粮食、成品油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

  三、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按照应急体系建设的需要,重点规划十大建设任务。每项建设任务一般就全市应急体系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明确建设内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相关项目,按原有渠道和程序审核、报批。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预案制定。进一步加强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指导专业部门、社区、企业和学校等制订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注重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预案检验。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单位)根据各自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编制应急演练操作指南,提出应急演练频次、组织策划、现场控制、演练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总体要求,指导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3、预案修订。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单位)按照要求定期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加强对应急预案修订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修订的及时提出纠正。

  4、预案管理。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指导、检查、监督和备案管理,定期对各类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审;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责任主体职责,理急预案之间的关系,并加强衔接。

  (二)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1、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

  2、专业指挥机构。提高专业处置能力,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各类应急管理专业指挥机构及其他临时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设。

  3、办事机构。加强县区、重要部门、重点单位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中枢协调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三)综合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以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实现中心城区有消防特勤中队,县城有消防特勤班;加强以部队为依托的综合应急处置队伍和军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及洪涝、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部队抢险救灾装备建设。

  2、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矿山救援、森林消防、水上搜救、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动物疫情、地质灾害、污染监测、人防、通信、地震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充完善专业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和快速机动反应能力;加强矿山救护装备和队伍建设;加强特警、巡警队伍建设,中心城区有特警队,县区有巡警队;加强道运输应急救援队伍及市内重点水域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专业队伍;鼓励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3、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推进矿山、化学品、烟花爆竹、民航、铁、公、高速公、水运、电力、通信、旅游等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和训练设施,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单位应急互助机制,充分发挥其应急救援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作用。

  4、专家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数据库及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建立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开展应急管理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加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

  5、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高等院校、基层社区等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和医疗志愿者队伍队伍建设,到2015年每万人中有100—150名应急志愿者;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创新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动员方式,明确其组建原则、组织形式、招募条件、工作职责、分类原则;建立健全应急志愿者管理制度;推进应急救援志愿者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志愿者信息网络;大力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监测系统。加大地震监测台点建设,扩大群测群防网络。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区建立专业监测网络。加强乡镇气象服务站和乡镇气象建设,加密农村、山洪易发区、沿江沿河地域等气象监测站点。加强水文监测预报,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推进水上中心建设,加强水上运输。加强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污染源特征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大气风险源集中区等方面的监测,建立大气监测预警网络;加强森林火灾防护能力建设,适当新增森林火险监测站和森林火因子采集站;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建立矿山开采和采空区、尾矿库、化学品与烟花爆竹生产和储运、装卸等重大源安全系统;建立确保电网、电力设备可靠运行的监测系统;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系统;推进全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库建设与应用,为突发事件监测提供空间基础信息;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等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建设。

  2、预警系统。依托电子政务网络,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设全市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推进市级移动气象监测与预急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农村气象灾害、公交通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综合预警系统;矿山开采、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突发事件等重特大事故灾难预警系统;传染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市场价格异常、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社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综合运用、电视、警报器、楼宇视频、手机短信、 气象信息预警等手段,提高预警信息接收能力;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警系统。

  3、关键基础设施监测。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实施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油气储运设施、重要水上航道、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重要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的单位,要建立完善监测系统。

  (五)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应急平台。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系统资源,建设设施完备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有条件的县区建设适用的应急平台,有效整合、国土资源、民政、安监、交通、水利、林业、人防、地震、气象、通信和军分区等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功能,逐步实现各级和相关部门(单位)之间互通互联,充分满足监测预警、值守应急、信息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视频会商、宣教培训、事后评估等基本功能。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逐步整合、医疗急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务平台。

  2、专业应急系统。重点建设市、县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矿山、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应急信息资源,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道运输保障、道交通管理等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完善、物价、能源、粮食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功能;加快建设银行、保险、证券等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的容灾备份系统;完善人防系统的防灾功能,建设市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加强城市反恐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市部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水上应急搜救指挥系统;建立全市高速公、国道、主要省道网络,完善公通畅信息快速发布系统。

  (六)宣传培训体系建设

  1、领导干部培训。依托市、县(区)党校(行政学院),建立应急管理培训;健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制度,开办各种专题研讨班和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应急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

  2、专业培训和公务员轮训。积极开展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公务员轮训任务,通过培训班、能力测试等手段大力普及公务员应急管理常识。

  3、专业培训演练建设。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原则,各级依托相关单位,加强培训与演练设备设施建设,开展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指挥、化学品救援、道交通救援、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防空防震防灾综合演练等专业培训演练;多发、易发灾害的县区要强化综合性培训演练和科普宣教场所建设,利用现有科技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培训资源,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职工应急教育培训、出境人员应急教育培训、基层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

  4、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逐步普及常见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知识。建立各级应急机构与新闻联系机制,加强、电视、网站等各类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利用传媒、学校等阵地以及集中宣传等手段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工作,确保应急知识的宣教覆盖率达90%以上。

  (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应急物资保障。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市、县(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与设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征用及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整合应急实物储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级、部门和企业物资储备资源,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适时新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调整或增加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2、应急运输保障。依托现有公、铁、民航、水等运输能力,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力量,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队伍、物资运输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

  3、应急通信保障。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构建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单位)专业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体、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实现全市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公用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应急技术支撑。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检验机构,组建具备快速检测检验、科学实验和模拟仿真计算能力的应急技术支撑实验室,逐步建立市级应急实验室网络,提高应急领域科技研发能力。

  2、应急技术研发。对常见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和处置能力;重点开展火灾、矿山事故、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情、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科技机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城市防灾及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与维稳保障技术。

  3、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应急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标准化管理。

  (九)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1、建立评估办事机构。针对四大类型突发事件以及我市常见、多发突发事件,建立突发事件评估办事机构,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2、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加强风险隐患、应急能力、灾情调查、重建规划等方面的评估。

  (十)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落实《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湖南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财政征收、征用补偿以及队伍派遣补偿制度,形成社会资源调度、征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介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科研开发、应急产业政策的制定,形成应急管理政策体系。

  四、重点建设项目

  针对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依托现有应急资源,重点建设涉及全局的8个项目。

  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依托气象部门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建设市、县(区)突发事件综合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2、应急平台建设

  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市应急平台,配置移动指挥系统;各县区配备1-2台小型简易型移动平台,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体系。

  3、市应急管理培训与救援演练建设

  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消防支队训练等为依托,建设市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增加必要的应急实物与训练设备、应急管理培训相关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开设应急管理系列课程,进行各类专业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以大型企业和市矿山救护队为依托,建立特种设备、化学品、矿山等安全事故救援演练。

  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县区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按照有关标准设立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人防疏散,设置应急避难及疏散标志,配备相应装备及设施。

  5、应急物资保障项目建设。

  构建安全可靠、快速调运的医药网络,建设市、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点);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应急粮食(油)储备库(点);通过与生产企业或生产签订应急保障服务协议等方式增加肉菜、食糖、成品油等城市生活必需品商品储备。

  6、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永州军分区重点建设抗洪抢险应急队;永州市支队重点建设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预备队、处置恐怖事件突击队、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抢险救援队;组建市、县(区)卫生及重大动(植)物疫情检测与防控应急专业队伍。在市矿山救护队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建成集矿山、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为一体的综合救援队。同时,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实战实力。

  7、市110、122、119“三台合一”接报警本地网建设。以各级指挥中心为依托,推进110、122、119“三台合一”接报警本地网建设,实现、、、消防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8、市突发事件评估办事机构建设

  依托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风险评估办事机构,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五、相关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永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落实编制,加强人员配备,明确工作职能;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编制“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村应急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应急管理队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确保人民群命财产安全;开展农村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

  各级要将应急管理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充分保障;各级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中需由负担的经费;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产品采购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服务;逐步提高灾民生活救济补助标准。

  (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应急产业,充分利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建立健全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大力发展应急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力量,研究制定应急产品技术标准,推进应急产品认证中心建设。

  (五)加强科研开发

  通过科技计划、基金等,对应急管理的科研开发给予支持,推动科技;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应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六)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配合与管理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急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七)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本县区、本行业“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提出对策,合理修订规划;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明确各规划实施主体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八)加强宣教培训工作

  加强公务员与专业应急救援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继续推动将应急管理知识和防灾避险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进一步推进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基层单位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强化公共安全意识;加强与新闻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宣传形式,加大普及力度,增强实际效果。

关键词:永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